《找次品》教学设计初稿

本文由用户“linfenf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2 06:09: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找次品》教学设计初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具用具:课件、木糖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创设空间,探究方法。

(1)出示木糖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用天平称等。

2.合理推断,筛选方法。

引导学生推理,选择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木糖醇?

3.揭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教学例1:

(1)让学生认真看图说出图中的信息:有5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怎样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教学例2

(1)认真读题找出数学信息:有 9个零件,里面也有一个次品比较重。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怎么分?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寻找规律: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用天平称,一次一定可以确定2份,6个正品,只剩1份,而分成5份,一次虽也确定其中2份,但还剩下3份。可见,用天平称,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四、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应用规律,拓展提高

1、如果有18个物品其中也有一个是次品,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27个呢?81个呢?243个呢?

2、第135页“做一做”。

3、第136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找次品》教学设计初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