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清河管理区黄莲树完小 陈某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你还知道哪些数?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我们中午什么时间放学?
3、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数。(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初步感知,培养数感。
教师(课件出示主题图情境):这幅图中有什么?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在数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觉?
这些散乱的物品,怎样才好数?
课件出示排列整齐的物品:这样是不是好数些,能一眼看出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
(课件出示蜜蜂图)分组比赛数数后,师提问:这样比赛公平不公平?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与评价(十个捆成一捆,更好数)
师小结:当物品的数量较多时(超过10个),把10个捆成一捆更清楚。当物品的数量更多时,我们还可以把这10捆捆成一大捆。(课件显示)
利用小棒,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
请学生用小棒摆出水果卡片的数量(11),看谁摆的又对又快。
汇报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课件演示第二种摆法: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请学生用小棒分别摆出正方体(15)和小球(18)的数量。
汇报摆法,再说说15、18各是由几个几和几个几组成的。
教师说,学生摆。
①12,它是由几个几和几个几组成的。
② 12再填一个,它是由几个几和几个几组成的,它是几?
③一个十,四个一,是多少?六个一,一个十,是多少?
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组长说,组员摆)
课件出示物品生说数,这些数都有一个什么?
总结11~19各数,这些数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认识20。
教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学生讨论后明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教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渗透以“十”为新的计数单位)。
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①观察尺子,说一说遮住部分应该是几?
②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③尺子上越靠左面数怎么样?越向右边数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相邻两个数相差1)
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在数数的过程中为了有序、不重复也不遗漏有什么好办法?
2、“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按照题中提示练习分段数数,让同桌或好朋友互相数给对方听。从一数到二十;从七数到十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数练习。
3、把黑板上的数补充完整。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这些数。请同学们课后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你一定能发现更多数的秘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