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诫子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 诫子书
姓名:
周 珍
工作单位:
余某某中学
学科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诫子书》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电视中诸葛亮形象,请同学们说说印象,并导入课题(板书)。
2.作者介绍
请同学介绍课后搜集有关作者的介绍。师补充: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字孔明,人称卧龙。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这样的一位历史名人,这样的一位智者,他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对我们也是一种启迪。
(二)朗读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
要求: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仿读。
提示:注意朗读节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XXXXXXXXXX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某某。
4.指定学生朗读,余生评价,后齐某某。
(三)学生自学: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译读课文。
2.记录词句、内容疑点,或自学发现。
(师巡回指导)
(四)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内讨论,班上展示。
师生梳理:
1、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某某: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
夫君子之行(古某某: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走;可以 )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某某: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
2、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
非志无以成某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3、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
静以修身(介词,用来 )
歌以咏志(介词,用 )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某某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延伸拓展
1、说说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歇后语。
2、你还知道哪些淡泊明志、立志深远、珍惜时间的诗文或名人名言呢?
3、课堂过关: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
课文论述过程:论点——淡泊——治学、立志——惜时
语言特点:对偶句
(七)课堂总结: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九)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
2.翻译一遍课文。
根据歌曲内容猜人物。
介绍作者情况。
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习欲望。
说说题目含义。
听录音,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识记生字,了解节奏,学生仿读。
朗读课文,余生评价。齐某某课文。
学生自学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记录词句、内容疑点,或自学发现。
小组合作,组内讨论,派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朗读课文并翻译。
集体交流,明确识记。
词句翻译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对比论证,更有说服力。)
3、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 立志:以俭养德
学习:以静求学
广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1、
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某某、舌战群儒等等。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足鼎立;欲擒故纵等等。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等。
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等。
2、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某某,不戚戚于某某。(陶渊明)
立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某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警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做练习
听讲,理清文脉,把握句式特点。
做检测题。
背默课文。
交流学习收获。
听记作业。
1、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注重学习的基础。
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4、小组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调动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6、通过搜集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等,加强学生对诸葛亮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7、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
1. 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注重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3.小组合作,组内讨论,派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朗读课文并翻译。小组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调动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5.通过搜集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等,加强学生对诸葛亮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6.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教学评价设计
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调动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七、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面)。
子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
书 惜时:年与时某某,意与日去。
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较短的文言文,为了让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教这一课的,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主要体现在朗读环节、自学环节。本文语言多采用对偶,节奏感强,很适宜朗读,而朗读也正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所以,在本设计中,我加强了朗读教学:一是听录音,进行仿读;二是引导学生体会评价,进行反复朗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背诵。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朗读时,节奏停顿把握得不是很好,仍需要反复练习诵读,读出情感。
2.文言实词虚词的把握不是不好,在下堂课上还需巩固复习。
3.在翻译课文内容时,学生过于依赖翻译工具书;
4.本课预设一课时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诫子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