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历史毛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撰写时蓝色文字可以删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三国鼎立》
姓名:
毛某某
工作单位:
汤某某中心学校
学科年级:
七年级历史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承秦汉,后接隋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在历史的学习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实,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进行评价,并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时间尚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过很多历史影视剧,但是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仍然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对各种历史事实的掌握度也不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剧目或者歌曲导入,在教学中安插一些视频,讲述一下小故事等等,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授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PPT导入,引导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了解军阀混战的局面,初步了解官渡之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用表格归纳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目的、结果和胜负原因
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一场战争,学会表格归纳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们参照官渡之战的学习方法,分组讨论,学习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对照、纠错、用表格逐步归纳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目的、结果和胜负原因,归纳出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巩固统治的措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表格归纳法
教师归纳总结,对两场战争进行对比,同时引导学生得出“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强化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把握,以及对统一是历史主旋律的认知
五、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学流程:1、影视导入,彰显趣味;2、引导学习,授人以渔;3、自主学习,合作求知;
反思总结,巩固强化
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在思考中学习,养成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习惯,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运用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教师引导分析官渡之战
学生自助探究,合作学习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师总结归纳本课、学生作业巩固成果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三国鼎立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二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魏某某
四个人物:曹操、袁某某、刘备、孙权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九、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在本课中,我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协作,归纳剩下的课文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去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在本课中同样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我对课堂把控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并不完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尚需改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历史毛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