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登岳某某》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登岳某某》
公开课教学设计
**_*学 妙建烨
2018年11月
《登岳某某》公开课教学设计
*_**学 妙建烨
(2018 年 11 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分析所用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乐写悲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吴某某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
教学方法: 诵读、析诗、品诗,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登高诗歌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首登高的诗歌,写登上岳某某的诗歌 《登岳某某》。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1、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 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某某(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某某, 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2、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史诗”,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三、读并背诵诗歌。
1、教师范读:字音和节奏
2、学生跟读,把握节奏并背诵下来。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登岳某某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某某。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某某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某某参考画面: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某某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某某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析诗、品诗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某某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表面看有初登岳某某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赏析 “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补充材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跨湖南、湖北2省5个地(市)、18个县。洞庭湖古代曾某某“八百里洞庭”。洞庭湖自古为五湖之首,是中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是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也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某某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某某,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复杂情感: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个人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小结:本诗的写作特色之一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 发飘零孤寂之悲衰,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六、自主品析(学生活动):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为什么喜欢这一联,说出你的理由,可对喜欢的该联试作简要赏析。
七、全诗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 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某某的千古名篇。
本诗标题是《登岳某某》,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某某”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某某、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和配套练习。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登岳某某》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