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登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房山区骨干教师远程网络培训仿学教学设计
?
?
教学基本信息
单位
?坨里中学
年级
?高三
学科
?语文
课题
?《登高》
教师姓名
?高某某
观摩课例设计教师
?程某某
观摩课例课题
《锦瑟》?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立德树人——终极目标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比较阅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朗读、研读学习写作方法,认识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使命感。
?
?
?
教学背景分析
文本分析: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诗歌的内容,理清脉络;通过意象和知人论世把握杜甫的感情基调;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体会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矢志不渝的坚守,鉴赏关键词语,了解生命意识,赏鉴杜甫晚年形象。
?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杜甫的《望岳》、《石某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阶段又学过《蜀相》《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和《登岳阳楼》,学生对杜甫所处的社会由盛到衰的“安史之乱”有了解,对忧国忧民的一生有了概括的了解。学生不了解杜甫的一生和当时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不知道寓情于景,由景到人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坦然对待追求梦想与现实命运的差距。
教学方式:问题探究,专题学习,教师讲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手段):教学手段:问题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电脑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通过朗诵,整体感知七律各联内容,清晰的梳理出诗的结构。分组讨论登高的时间地点、所见、所感、以及为什么要登高?
结合诗中描写的意象,以及杜甫的生平遭遇,体会杜甫家国情怀,晚年的坚守。描绘出杜甫晚年形象
在反复吟咏中,结合景物描写,和高度概括的语言,掌握选取立足点,从不同角度写景,并且学会融情入境。还要鉴赏关键语句,体会生命意识。
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2
?
?
?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
?复习预习-----研习---讲习----研习——总结
?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安排
一、
复习杜甫年轻时的《望岳》导入到晚年的《登高》
提问《望岳》1:以怎样的视角和哪些角度描写泰山的?表达了怎样的志向?4分
提问2:杜甫年轻时的梦想最后实现了吗?1分
学生先看投影、朗诵后,思考回答
掌握描写泰山的仰视,以及横向和纵向的视角;并且了解杜甫早年“致君尧舜上,便是风俗淳”的儒家入世梦想
投影
5分钟
二、研习
先整体感知:提问:1首颔颈尾四联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找出在文中的关键词8分
2、独立思考后讨论登高的时间地点、所见、所感、以及为什么要登高?10分
先思考,集体回答。
首、颔联写景,围绕核心“悲秋”。“万里悲秋常某某”概括写自己的一生,“艰难苦恨”是高度概括。其余写的是自己晚年状况“潦倒”。
2、时间:767年重阳节,下午3点到五点(根据猿啸哀——猿猴活动的时间);地点:三峡附近山上;所见:凤、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所感:悲秋,通过不尽长江过渡联想到自己一生:万里常某某,以及一生的“艰难苦恨”,进而写自己晚年潦倒现状:多病、繁霜鬓、浊酒杯。之所以在多病的时候,大风之时坚持登高,因为是重阳节,思念家乡(联系孤舟一系故园心);祈福消灾(遥知兄弟登高某某);一扫胸中的块垒(登东皋以舒某某)。
1、整体概况能力:明确首联和颔联是写景,颈联和尾联是概括自己的一生,并刻画晚年的悲苦境况。
区分“作客”和“做客”的区别体会中华语言的深刻。
2、作为“游记”应该描写哪些要素。
学案、黑板和电脑多媒体
10分钟
三、研习和讲习
提问:3诗中景物是从怎样的视角和角度描写的?5分
联系意象知识,哪些景象体现了“悲秋”? 4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角度是山顶,通过远视仰视、俯视、平视和下方直视;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了“一幅雄浑的三峡深秋图。”通过猿啸、落木意象渲染深秋的悲凉,为自己的一生渲染了悲凉的基调。
用笔勾勒出站在山顶的俯瞰视角图。
目的是描写景物应交代立足点和从多角度描写——参看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图”运用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体现景物特点,并且景物要抓住不同时节的特点。围绕一定的感情基调。并且掌握木叶(秋天的落叶,代表者秋士的伤悲)和猿啸(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象含义
黑板和投影
10分钟
四、先研习后讲习
教师提问,点拨:根据初高中学过的杜甫诗作,勾勒出杜甫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体会本诗“艰难苦恨”的含义?10分
赏析关键词语:“悲秋”“作客”“艰难苦恨”“潦倒”
鉴赏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接下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杜甫的足迹山东泰山——长安——成都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三峡夔州和秭归-湖南洞庭湖畔。因为“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因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看到了杜甫的勇武和睿智因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看到了他诗圣的心怀天下,而通过《蜀相》中诸葛亮得到刘备的赏识而自己和“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王昭君一样被人排挤空有一腔报国之至,于是发出“名岂文章著,官某某老病休”的满腔愤懑。最后晚年面对潦倒的境况,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无奈“潦倒新停浊酒杯,”但同时他还惦记着朋友(亲朋无一字),惦念着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就是杜甫伟大的家国情怀。
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登高景色特点,也概括了杜甫的一生。
而颔联对仗工整,形成了明显对比,体现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生命规律。也暗含着杜甫晚年面对生命将尽时的无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便是古人的生命意识吧,字里行间流露着无奈
用曲线画出全文的感情脉络。
。概况了解杜甫的一生漂泊,体会他的忧国忧民的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探讨悲剧的原因社会时代的原因——安史之乱,杨某某和李某某等奸臣当道 。
用笔在地图上勾勒出杜甫一生的足迹。
联系刘禹锡的“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某某。”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学案和多媒体了解初高中杜甫的诗歌时间顺序和主要思想。“艰难苦恨”,“艰难”注释是:国运和自身命运,这便是家国情怀。而“苦恨”解释是极其遗憾。结合《蜀相》和《咏怀古迹》,遗憾的是一生没有刘备一样的伯乐赏识,却有李延年一样的小人排挤,终于没有实现抱负。
10分钟
五、研习
通过本诗鉴赏杜甫晚年的形象?写出“我心中的杜甫”。200字10分
年轻时的梦想,行程多半个中国,一生的不幸,晚年贫病交加,依旧忧国忧民,生前的不幸与死后“诗圣”的伟大.参照课文中的画像:瘦削的脸庞,灰白的双鬓,稀疏的胡须,宽大的粗布青衣、小帽,然而目光仍如此深邃。
打通阅读和写作。联系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还有辛弃疾的“?汜求田”的典故掌握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传统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只有为人民而奔走才真正伟大,即使遭遇坎坷,也要不忘初心
多媒体展示
7分钟
六、总结作 业
本课在写景游记类写作方法上和梦想与现实差距时的思想。
春天到了,外出郊游,登山、览古,写一篇游记
学生自己总结、回答
交代好游踪,注意登临时的角度,异形换位,从不同角度写景,来要融入情感,抚今追昔,注意联系古诗句
在思想认识上和写作上有收获
目的是将《登高》的写作方法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学生笔记本
作文本
3分钟
?板书设计
?
?板书: 《登高》
内容 和 情感 原因
首联和颔联:多角度写景 悲秋 国家:安史之乱
颈联: 万里 作客 杜甫的一生 个人:杨某某等小人作梗
尾联: 多病 潦倒 晚年的杜甫
感受:家国情怀 生命意识 坦然面对不幸
?
?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将每个问题规定时间并设置分值相应分值。根据每人的回答次数和效果给语文小组加分,回答问题时可让学生点将传递。
?
?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300-500字数)
?
1.导入部分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复习杜甫年轻时写的《望岳》,了解横向和纵向写景,并且借助景物来抒发梦想。杜甫青年时的梦想实现了吗?引出杜甫晚年的《登高》
2.接下来学生通读文章,整体理清首颔颈尾联的内容,特别是描写景物的不同角度;感受杜甫一生的命运和晚年的状态——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接下来通过典型意象和高度概括的“关键词”分析杜甫晚年的感情,通过学过的其它诗作感受杜甫的悲剧是社会原因,体会家国情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4.能够通过本课勾连初高中学过的诗篇,鉴赏关键语句,给杜甫的一身做一个概括总结。——这就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5.整个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完成,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问题引导,适当点拨,最后学生总结在写作方法和思想认识上树立“心系天下”的情怀。
?
?
?
?
教学反思及活动改进设想(300-500字数)
?
?教学反思
1.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整理阅读理解杜甫一生的作品,了解安史之乱,做到知人论世。
2. 联系《沁园春长沙》和《故都的秋》,以及《荷塘月色》,了解写景的方法,布置作业做到讲练结合。
3. 意象是解读中国诗人感情的密码,要给学生归纳掌握常见的意象含义。
要联系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还有辛弃疾的“?汜求田”的典故掌握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传统。
当梦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时的不忘初心,坚守和执着——长风破浪会有时;苏轼的旷达——一蓑烟雨任某某;陶渊明的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总之,希望在学法和写作方法上,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让学生得到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登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