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章第四节计算机病毒的最后一节,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 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如何来预防?它的传播途径?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职高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现在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学生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 ?? ????????? ? ?
三、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b、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c、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在提问与回答的学习环节中,提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大胆的“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个动画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教师:最近大头儿子迷上了电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然后专心致志地上网,甚至痴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小头爸爸非常困惑:“电脑网络究竟有什么魔力,这么吸引孩子呢?”请同学们告诉小头爸爸,我们使用互联网都可以做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2、提出问题: 教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方便,也使我们生活变得这么的丰富多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互联网,而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困扰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一段视频(关于互联网安全的),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3、教师讲解 3.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讲述小王与小李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 小王买电脑一年多,不见他使用,小李深感奇怪,就问他:“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开电脑呢?” 小王垂头丧气地答:“真倒霉,电脑买来第二天就中毒了,我一年不开电脑,就是想把病毒饿死再说!” 师:听完了故事,很多同学都在笑,大家想想,小王的这个想法可能实现吗? 师:我听见有的同学说可能,有的说不可能,那么计算机病毒到底可不可以被饿死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计算机病毒,看看它到底可不可能被饿死。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展示课件:计算机病毒的描述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 计算机病毒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蔓延的速度更加迅速。 综上所述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3.2计算机病毒的来源: 一、 计算机工作人员或业余爱好者为了纯粹寻开心而制造出来的;蠕虫病毒制造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莫里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为防止自己的产品被非法拷贝而制造的报复性惩罚;如巴基斯坦病毒 三、蓄意破坏。它分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两种。个人行为多为雇员对雇主的报复行为,而政府行为则是有组织的战略战术行为。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 ? ? ? ? ? ? ? ? ?
本节课用一课时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虽内容以理论为主,但知识性较强,且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我使用分组讨论学习方法,同时借鉴了辩论赛中的部分环节贯穿课堂,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及教师的讲解方式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深入浅出,步步递进。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新颖的,有几个亮点:1、导入部分作用显著,贯穿正堂课。我使用“网虫病毒”flash展示了一个2分钟的故事,不仅简洁地导入了计算机病毒,而且还间接的引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四个知识点(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中毒可能的现象?计算机中毒后怎么办?如何预防计算机中毒?)。flash中的人物小q一直成为了课堂的主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高效率的“提问与回答”环节。我借鉴了辩论赛中的正反方问答环节,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一个题目,限定时间查看老师资料,最后轮流进行“三组”对“一组”的问答,老师在每组回答完后做简单的小结。这样的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成为学生现学现卖的宝贝,不仅扩大了每个题目的深度,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作为课堂催化剂的“奖励制度”,在本课中为了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我设计了小组奖励制度,每个有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将得到一颗星。这样的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整个课堂的发展。 ?
有些遗憾的是,我没有将每个环节做细,特别是在备课中忽略了备学生,在分组前没有考虑到男女生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导致了在课堂中有一组显得特别的弱。另外,在设计计时问答时应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自身的经验和实例来回答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用理论知识回答,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课堂效果。最后,在奖励制度中有待改进的是:为了肯定个别学生的突出表现,今后可以设置最佳男、女提问手和最佳男、女答题手等等个人奖项。 另外,没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只是口头传授,只能停留在理论上,还不够深刻,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考虑让学生自己探索、归纳,老师事先创设好环境,做好引导。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