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渔歌子》
姓名:
冯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语文四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教学,要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我们应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去想象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包括重点、难点)
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塞”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解读课题(子的读音,词牌名)
过程
(一)初读词,整体感知
在读准、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新词,让学生学会结合图片和注释,整体上了解词的意思。
(二)出示画面说句子
直观的画面感,帮助理解诗意思,指导朗读,掌握朗读技巧。
(三)品读词,说景物,找色彩,听声音
学生自学,找准景物,合作学习,体会词中色彩,聆听美妙的声音,感受美。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品读悟情,借景抒情
了解画中人,体会诗情。让生学会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训练
仿写《渔歌子》,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此处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大家还记得吗?说说它的题目。指名背诵,一起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学生背诵《忆江南》
温故知新
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子的读音,词牌名
读课题,读准“子”,说说词牌名
进一步了解词牌名
初读词,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己先读读这首词。在读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看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读三次,读准字音,字字落实。)谁来读读?指名读。孩子们,我们明确了自读要求,下面开始大声地自由朗读吧!
2、我想请个孩子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在学生读时检查字音并进行生字读音书写指导“塞”,适时出示箬笠和蓑衣的图片并教学这两个新词;你们看见过箬笠和蓑衣吗?(课件出示并教学这两个新词)我们记住,结合注释和插图也是理解词意的一个好方法。孩子们,古代诗人们写出诗词后都是用来吟诵的,我们在吟诵这首《渔歌子》时,可以把一二声适当拖长一点,读起来更有味。听老师来试着读一读。(师范读,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味)孩子们,你们自己再来读读。谁愿意读给我们听?指名读。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词吧。
1、学生自读词,弄清“塞”的读音和书写,搞清什么是“箬笠”和“蓑衣”。
2、掌握并归纳理解词意的方法。
3、生读词,听师范读后,再读,知道怎样读出词的节奏。
1、利用媒体、插图和注释帮助生理解新词。
2、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出示画面说句子
真好听,老师听着听着,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想把这些画送给你们,来,我们一起欣赏,看着这画面,说说你想起了这首词的哪个句子。(这些风景真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此处,老师注意指导朗读,读出词的节奏,读得有板有眼。先根据图片教读句子,然后指导朗读整首词。
1、根据老师课件上出示的画面说说是词中的哪个句子。
2、生读句子,要求读出节奏。
3、朗读整首词。
不仅指导朗读,而且让生能从直观的画面明白句子的意思。
品读词,说说景物
1、看着这美丽的画面,读着美美的文字,此时,我也想起了张某某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某某说的一句话,他赞叹张某某写的词说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27个字,不仅让我看到了画,还看到了美丽的景物。孩子们,拿起笔,把这首词中的景物下面划上横线,开始!指名答。(板书:画出景物)
2、是的,他用这么少的文字写出了九种景物,来,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词。从这些景物中我们还能读出美丽的色彩呢!说说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色彩?(如果学生只答出了白、青、绿,可以进一步追问,还有哪些颜色藏在了字里行间里,加上自己的想象,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此处记得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在哪儿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 ) 西塞山 ( )鹭 ( )桃花 ( )流水
( ) 鳜鱼 ( )箬笠 ( )蓑衣 ( )斜风
( ) 细雨
4、从这首词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色彩,还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了。仔细读,认真想,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生答:白鹭扑翅(叫)、细雨淅沥沥、流水潺潺、树叶沙沙XXXXXXXXXX
5、春天多美呀!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请你用上自己喜欢的词来说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等)的春天。
1、用笔在词中的景物下面画上横线,再全班交流。
2、再读词,说说从景物中我们能读出哪些美丽的色彩。此过程,小组合作完成后交流。
3、生思考:从这首词中,我们还能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体会词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运用多种感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品读悟情,借景抒情
1、多了不起,透过这简洁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色彩,听到了这么美妙的声音,在这画中,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画中的人。那画中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儿又是谁呢?他在这斜风细雨中干什么 ?
2、好一幅生动自然的春雨垂钓图,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丽的画卷描绘出来,请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小伙伴听听。指名答,谁来试试?
3、说得太好了!想想,假如你也身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谈:快乐、自由自在、悠闲(闲情逸致)XXXXXXXXXX我们从读词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快乐,这种闲适,那身处在美景中的张某某更是如此,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哪三个字来表达他此时的心声呢?生答:不须归。(生若读得不好,要指导读读)“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4、词人张某某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呢?生答。(他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舍不得回去。)师:是的,这斜风,正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这细雨,正是荡涤心灵的洗礼。在这样美的春光里垂钓,他又怎么舍得回去呢?可是,他仅仅是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不愿意回家吗?确实不是的。我们都知道,诗人们喜欢借景抒情,借诗言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某某,了解他的生平,你就会有更多发现。(师利用课件介绍张某某)先让学生自己快速看一遍,然后指名读。此时,谁再来说说他除了不愿意回家,还不愿回到哪,为什么不愿再回朝廷?是的,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任春风拂面,任细雨飘飞,他钓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钓到的是一份闲适(板书:人闲适),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此处指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读出感情)。词中有画,词中更有情,我想把这首词唱出来,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播放歌曲《渔歌子》)
1、说说画中的人是谁?他在这斜风细雨中干什么?
2、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美丽的画卷。说给同伴听,之后全班交流。
3、假设你身处其中,谈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4、交流:词人张某某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呢?在老师出示诗人简介后,生再谈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呢?
5、生再次吟诵这首词并唱出来。
逐步引导,使生能在读中悟情,结合创作背景去走近词人的心。通过学习方法的教授,让生学会这一方法。
拓展训练
1、江南的春光如诗如画,我们家乡望城坡的景色也分外迷人。孩子们,跟着我一起去领略它的春光吧!(课件出示)我也想应景作一首词。
2、我也要当小词人,仿写《渔歌子》
渔歌子XXXXX望城坡
望城坡上 ,
竞相来。
拂, 舞,
在眼前。
听了你们作的词,老师也想把望城坡秋天的景色作成词送给你们。
仿写
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XXXXX、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九、实践反思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幅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拓展训练,利用学生们熟悉的景物当场仿写,作词一首,激起了学生争当小词人的热情。
???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要进行分层次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让学生读得更到位。
???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以至于后面的教学语言不够干练。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