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

本文由用户“hgfghfgh”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22:05: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意境”的概念及鉴赏方法,了解“吟”这种歌行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欣赏丰富多变的意境,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三、教学创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合作朗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为让学生“缘景明情”,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和庄某某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比较和探究中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在我国唐代诗坛上曾出现过两颗巨星,他们好像天空中的太白金星和木星一样,璀璨了整个唐诗的浩瀚星空。他们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如果唐诗是文学天空的皎皎明月,那么李白就是这明月旁的太白金星,他和杜甫共同构筑了这一浩渺天空的星月神话。正是:

【出示课件】金木双星伴明月 李杜两峰耀唐诗

我们说李白的诗情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是“诗仙”。然而,这样一位谪仙才子,却等到42岁才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虽有唐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李白却不甘心成为供帝王消遣的一介词客,最终得罪权贵,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某某。回到东鲁的李白,准备南游吴越,于是,他告别东鲁的朋友,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示课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谪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仙”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诗仙”

(二)初读会意

(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思考诗歌的三段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1、学生朗读全某某

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读,全班齐读两个地方,一处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XXXXXXXXXX仙之人兮列如麻”,一处是最后两句“安能”。剩下的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2、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

3、诗歌的三段内容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明确: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

(板书:梦游之因 梦游之旅 梦游之感)

(三)品读入境

(引导)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某某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1、积累知识,习得方法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

例如“双星伴月”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双星与月相依相伴,描绘了亲睦祥和的画面;人们给它取名“双星伴月”又融入了观众赞叹神往之情“意”,两者相融就构成神奇美妙的世界,这就是意境。

李白在他灵魂的世界里给我们经营了怎样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中又融入了什么情感?

2、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请同座合作,找出你们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

【出示课件】运用了 ? 的手法(或词语)

描绘了 ? 的画面

融入了 ? 的情感

3、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①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②第2段“月夜入山”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惬意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③第2段“日游天姥”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

④第2段“夜游天姥”描绘的画面变化多姿,由惊心动魄而神奇飘渺而雄伟壮观。

⑤第3段“洞天仙境”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

小结: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四)研读悟情

(一)比较探究

李白之梦让我想到了庄子之梦,从梦中意境与醒后感慨两个角度比较庄梦与李梦有何异同?

【出示课件】昔者庄某某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XXXXXXXXXX俄然觉,XXXXXXXXXX不知周某某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明确:

1、梦中意境不同——同为浪漫之梦,但庄蝶互融,李白却处于梦之外②③

李梦意境更丰富多变,雄奇瑰丽;庄梦则轻快闲适、自由恬静。

庄梦庄子与梦中蝴蝶融为一体,蝶中有庄,庄中有蝶,物我相融,万物与我为一。

李某某,李白不是仙人,仙人里没有李白,李白只是光辉灿烂、融洽和乐的仙境的旁观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一:李白梦游仙境,却又不能栩栩然仙人也,是什么羁绊住了他?

现实,他遭到权贵排挤的愤懑难以排遣,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梦之所以憧憬得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李白深怀着对现实的不满。不能改变现实,就只有飘入梦幻之所。梦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梦越是美,就越能衬出现实之丑恶。

2、醒后感慨——梦醒之后,庄子依然恍然如梦,陶然于蝴蝶自由飞舞的意境;而李白梦醒时分,对朋友抒发了复杂的感慨。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成为全某某的诗眼,照亮了全某某,让所有的意象熠熠生辉。它喊出了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个性的愿望,成为全某某的最强音,甚至在《唐某某》这样来评价李白: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二)知人论世

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人生经历:

【出示课件】李白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李白思想

14岁 立志“安某某”“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某某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五)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五、教学反思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某某,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XXXXXXXXXX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某某、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