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属于精读课文。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 2.能力目标:阅读文章,掌握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并从中获得启迪。
3.情感目标: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法、导读与诵读法、交流与讨论法?探究拓展法、合作交流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另外高中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够,他们对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细致,为了使他们提高兴趣,我用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在江南烟雨迷蒙的小巷,我独自撑着一把油纸伞,默默的徘徊在青石小路上,我孤独的心啊,多么想遇到你——我的丁香姑娘,她来了,她近了,她远了,仿若梦境一般,不留一丝痕迹,她是谁?是我日夜思念却无法相守的人哪,还是我那遍寻不到的前方之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丁香姑娘,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简介作者(幻灯片)
戴望舒(1905.3——1950.2),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开始时要求大家尽闭上眼睛,欣赏纯音乐《雨巷》,欣赏时一定要带着想象,提前进入雨巷的学习氛围。连续听两次后,开始打开课本。
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计一个活动就是在班上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假设招聘方是一家电视台,招聘中学生节目的业余主持人,由同学自己扮演考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诵《雨巷》,当然也可以在朗诵的同时配以表演成分演绎《雨巷》,鼓励应聘者以自己独创的个性方式朗诵《雨巷》,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应聘之前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培训班。此时教师的身份变成培训班教师的角色,而每一个学生的身份则变成应聘者的角色。
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⑶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雨巷: 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XXXXXXXXXX?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比一比: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
⑴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编歌词《雨巷》(祈湛)《那条雨巷那场雨》(雨如笙)
⑷绘画《雨巷》
小结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作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赏诗歌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XXXXXXXXXX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属于精读课文。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一贯采取传统的朗读感知,品读意象,领悟意境、合作探究主旨的教学模式。但在品读意象、领悟意境环节中,学生对于“我、丁香姑娘、雨巷、丁香、油纸伞”等形象的分别解读看似清楚,实际答案机械,指向性明确,且割裂了整首诗的意境,不能深入体味诗歌唯美忧伤的意境和复杂情感,且学生活动形式单一,合作探究学习不明显。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另外,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的性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接着让学生品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