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_*学 刘某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某某。
在翰林院,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天宝三年(744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某某,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作为一篇讲读课文,我将从“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创造的画面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使自己处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进而体会独特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作为本册选修教材中的重要篇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第二单元的必读必讲篇目,不仅仅因为这是名家名篇,更主要的是这首古体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如果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就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情感与人格精神。二、说学情 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量的古代诗文,了解了一些诗文的学习方法。这本选修教材不是以往所学的简单重复,而是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鉴赏、探究,进而感受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最终目的是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以及高二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之所以用“学习目标”而不用“教学目标”,就是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不只是形式上的一个改变,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这几个学习目标尽管没有明确三维目标,但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经蕴含在其中了。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内容和体味诗人情感;学习难点:
置身情境,放开去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行疏通字词句,解决学习目的一。第二课时:解决学习目的二、三、四。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选修教材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这首诗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首诗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时刻克制自己的讲解欲望,相信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大部分问题。只有真正的相信学生,真正还课堂给学生,才能较好的实现我们制定的学习目的。具体方法是:1.自读预习法(学案法)2.诵读学习法3.读写结合法4.多媒体辅助学习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自学,通读全某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学案,结合创作背景,初步对诗歌内容有个基本了解,为第二课时体味情感风格以及放开朗诵做铺垫。(最后五分钟检查学案,学生小组互检为主,教师抽检为辅)第二课时:多种方式诵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为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这一课时设计了四个基本活动:1.大声读,读准字音;???2.认真读,概括内容;3.重点读,分析情感;???4.放开读,体味风格。 这四个活动,也可以说是四个学习板块,四个板块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每一个活动板块都有具体的要求。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称之为“板块式诵读教学设计”。其优点是思路清晰,步骤有序,活动充分,操作简单。具体过程如下:(一)大声读一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准句读。2.抽签决定,四人左右。??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这一环节不在课堂引入上故作玄虚,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诵读学习环节。(二)认真读一读。范围,从开头到“失向来之烟霞”。要求:1.精准概括内容。
2.采用下面句式。我读出了山之?????,因为 。
3.写在笔记本上,每人至少写2条。【说明】第一个空,填一个两个字的词。参考示例: 我读出了山之高大,因为天姥山 遮蔽天空高过了五岳、赤城和天台 。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教学或许有这样的特点,就是问题过于琐碎。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处于一种浅思考的状态。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被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缺少自我思考。课堂上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不能将“写”落实到实处。 这一学习板块只有一个主问题,而这个主问题需要对前两段文本进行细读才能较好的回答。这与过去笼统的划分三段归纳段某某(梦游的原因,梦游的经过,梦醒的失落与激愤)不同。过去那样设计问题太空,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每一句话,而诗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逐句研读,深入体会。 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即便学生不能写得完整,但是只要认真去读,去思,去写作,就有收获。???????(三)重点读一读,“忽魂悸以魄动”到“使我不得开心颜”。1.思考:请同学们朗诵这部分内容,朗读之中,在这一部分某个地方加进一个叹词“唉”。??明确:“唉”应该加到“失向来之烟霞”之后。2.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一个“唉”字,道出了李白什么情感?
句式: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之情。要求:用一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示例: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梦醒失落之情;???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向往光明之情;???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崇尚自由之情;???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鄙弃世俗之情;???一个“唉”字,我听出了李白的憎恶黑暗之情XXXXXXXXXX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过去简单的提问方式,比如“李白为什么长嗟”,“这首诗的诗眼是那句话?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朗诵诗歌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把金钥匙。学生只有反复去体味,甚至假设自己就是李白,才能找准这个叹词的最佳位置,并且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演绎出来,为最后一个环节“大声读,读出风格”做铺垫。 在使用这个手法时,教师并没有正面让学生去分析情感,这个活动貌似跟作者情感关系不大,但是实际上还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情感。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曾经被余某某老师总结为“侧面入手,正面解读”。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突显朗诵法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魅力。(四)放开读一读,努力读出:1.天姥山的高大神奇;??2.仙境的自由、美好;3.梦醒之后的失落慨叹; 4.看清现实之后的激愤XXXXXXXXXX这一环节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所在,通过前面环节的铺垫,学生应该对这首诗的内容情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李白这首诗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通过想象与夸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无比壮丽的自由光明的神仙世界,只有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用自己的声音让自己沉浸在诗境中,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而与诗人产生共鸣,甚至产生作者与诵读者合一的感觉。(五)作业:背诵全某某,人前朗诵。??背诵是基本要求,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敢于在众人面前朗诵这首诗歌。和《蜀道难》一样,只有敢于在人前朗诵,才能更好地体味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更好的理解李白性格和精神,更好的体味浪漫主义。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总体思路是要体现第二课时的主要学习环节,这是提前预设的,但是具体内容有很大的生成性,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展示。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山之高大??????梦醒失落 山之神秘??????向往光明 山之美丽??????崇尚自由 山之骇人??????鄙弃世俗 山之幻变??????藐视权贵 山之光明??????憎恶黑暗七、说教后反思1.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简单有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将读、思、写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诵读教学跟写作训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具备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合作探究,活动较多,训练扎实,将读与写有效的结合起来。2.不足之处:
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和课堂时间不好把握,对学生充分自学预习要求比较高;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