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dai4909525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2:11: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杨某某

任教学科

九年级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白杨礼赞》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

课题来源于语文课本语文新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学习本文要: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但初中学生对散文知之甚少,应指导学生: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指名学生朗读;3、电脑显示,学生点读,齐读两遍;4、用听写本检测字词落实情况,学困生演板。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阅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自主学习

作家作品简介:(略)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5.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三)师生交流

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某某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某某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6.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教师点拨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比如适时地提出一些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本文写作手法的思考。

注重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