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yixiao74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0:56: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蜀相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蜀相》教学设计

唐县第二中学 马某某

一、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导入——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某某,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某某“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某某、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 )堂 柏( )森森 空好( )音 频fXXXXXn( ) 泪满襟( )

四、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1、感情基调?

2、诗歌内容:

3、教师点拨诗歌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歌。

(二)品一品——自主探讨、合作探究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那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5、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里的英雄指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五分钟后,学生发言,解决以上五个问题,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

问题1学生们一起回答;

问题2 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柏树的象征作用。

问题3 让学生在白板上书写答案,点拨后展示答案并拓展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某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某某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某某“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1,字释义 2,带入画面 3,答手法(包括修辞) 4,作用(意境/情感)

问题4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敬仰诸葛亮的主要理由。

问题5重点是理解作者感情和英雄的含义。

(三)悟一悟——课堂小结,总结全文,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五、课下作业:

1、背诵《蜀相》

2、做导学案重难点巩固练习

3、拓展阅读《书愤》

六、板书设计

读————感情基调

品————景 人 事

悟——----感情

附——炼字之巩固练习?

1.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某某。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颈联中的“直”和“圆”。

2.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蜀相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