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某某课例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uotcwuju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3 18:21:07 举报文档

以下为《崔某某课例分析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课例分析报告参考模板

课例分析报告



个人信息

姓名

崔某某

教龄

24





学校

***学

任教年级学科

语文



本土课例

课堂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这篇文言小文,行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抒情含蓄,寥寥八十余字,既描绘了月夜小景,又传达出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可以说是言约义丰,内蕴深醇。

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因为考试的功利把教学的着眼点局限在疏通文意和机械背诵上,教学方法单一化、平面化,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文字的浅表层次,对文本解读不深,理解不透,很难走进文字的深处和作者的心灵深处,很难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改进建议

群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质疑能将阅读指向文本的深处,但我们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不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或者对学生的质疑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所以,要走进文本深处,就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真正体现对学生质疑的尊重。



我的反思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这些教师的教学现实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此次课例研讨,群组成员确立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2.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力图通过该课例的研究实现如下目标任务:1.强化教师落实课标中所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目标;2.提升教师依据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突破学生不能深入解读文言文意蕴的问题。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崔某某课例分析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