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案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杨某某
任教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等式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等式的性质第1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本堂课再提出问题:能否通过观察得出方程的解?让学生感受到怎样解某某是很有必要的,再由解某某的原理引出等式的性质,从而重点是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是利用天平的结论抽象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和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探究等式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勇于质疑,但他们的思想处于半成熟、半成人状态,学习方法,数学思维欠缺,故借助实验来推理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分组来得出结论,从学生的认知实践出发。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困难,带有兴趣去学的根本思想,采用探究、小组合作、归纳等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你能得出方程4x=24,x+1=3的解吗?
你又能观察出方程4x+3(2x-3)=12的解吗?
解某某的原理: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1:能直接看出问题1中两个方程的解(个人独立完成)。
知道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观察求解的利弊及解某某的必要性。
引出新课
教师活动2:1、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
2、实验内容:
实验1:在平衡天平两边加上相同量的物体,
教师提示:(1)观察天平原来的状态;
(2)观察天平两边物体的量所发生的变化;
(3)观察天平后来的状态。
在学生叙述从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与以上发现的规律有相同的性质,把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看成数或式子,那么: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抽查提问。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
实验2:在平衡天平两边减去相同量的物体,
实验3:把平衡天平两边的物体扩大相同的量。
实验4:把平衡天平两边的物体缩小相同的量。
我们知道加和减是同级运算,乘和除又是另一级运算,那么:
问题:把加和减合起来应该怎样描述等式的性质?把乘与除合起来又该怎样说?
师生共同较全面的归纳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2:
①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衡的天平所发生的变化
②分组讨论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并用文字描述
③每组派代表描述本组发现的结论,即在平衡天平的两边加上相同的量,结果仍平衡。
④结合等式与天平的关系,各组再进一步把找到的规律迁移到等式上,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每组派代表描述本组的结论。即: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类比实验1,每个同学自己独立完成实验2上的探究。
类比实验1,各小组继续分析讨论实验3上的规律和结论。
类比实验1,每个同学自己独立完成实验4上的探究。
积极、大胆的描述等式的性质,相信自我,肯定自己。
设计意图:①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衡的天平所发生的变化
②分组讨论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并用文字描述
③每组派代表描述本组发现的结论,即在平衡天平的两边加上相同的量,结果仍平衡。
④结合等式与天平的关系,各组再进一步把找到的规律迁移到等式上,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每组派代表描述本组的结论。即: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类比实验1,每个同学自己独立完成实验2上的探究。
类比实验1,各小组继续分析讨论实验3上的规律和结论。
类比实验1,每个同学自己独立完成实验4上的探究。
积极、大胆的描述等式的性质,相信自我,肯定自己。
活动3:师生共同归纳:
【等式性质1】若a=b,则aXXXXXc=bXXXXXc
【等式性质2】若a=b,则ac=bc
若a=b(c≠0),则
注意:等式像天平,成立要平衡;
两边同运算,除数不取零。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4:我会应用
1、如果,那么?
2、如果a+2=b+2,那么a=?
从ax=5x能不能得到a=5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举一反三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节课通过活动1让学生明白很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某某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学会解某某势在必行。然后通过活动2的天平实验来探究等式的性质,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学习热情饱满,基本上能得出等式的性质,但归纳不全面,所以通过活动3 进一步完善等式的性质。最后利用活动4让学生对新知加以巩固和应用。
整堂课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案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