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美丽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由用户“StefanieZH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6:09:02 举报文档

以下为《霍美丽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故都的秋



姓名

霍美丽

工作单位

*_**学



年级学科

高一 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抓住文中写景的语句,借助想像自己感受此时此景,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3)联系作者的经历背景来深层把握文中的感情?

2、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某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我们会写什么景物?为何他不写著名之处?为何是寻常甚至破败的景象??3、品味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而感受文中的自我,总结基本的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5、拓展连读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提高学生文化品味?6、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的情意内涵。?

7、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学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领悟散文的鉴赏方法,写作手法?

8、学习作者的写景手法,品味作者的清丽语言。?9、体会散文的深层意蕴。重难点:(1)找到并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清静悲凉”(2)问什么作者会认为北国的秋给人以悲凉的感觉?

10、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从意象的选取入手,体会作品独具特色的散文意境。重难点:从文本入手,品味鉴赏蕴含着作者深情的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选取意象来表现其心中独特的故都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某某,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二、自主朗读,探究破题

1、自主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

混混(hXXXXXn)沌沌(dXXXXXn) 廿(niXXXXXn)四桥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探究破题

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一见如故)

三、探究研析

1、尝秋味

问题: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都会想到故都哪些代表性的秋景?

明确:“陶某某的芦花,钓鱼台的柳某某,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问题: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却没有去陶某某、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寻秋,为什么?

明确:因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看看从槐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看看牵牛花,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便可“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作者这样写作意在突出什么?

明确:突出不用去陶某某、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寻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

问题:作者还写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确: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

问题: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并且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还写到了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秋蝉悲啼,极具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体现故都秋的秋声;写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样。

问题:接下来,文章写到了人,写到了人的对话。写到了什么人,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到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些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都市闲人属市井民众,对话又平平仄仄,极具京腔京韵,说的又都是民间俗语,这就在写秋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结:整合起来看,上面写景的段落,作者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让我们体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秋,但又不露痕迹地将读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让读者感到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惬意。这得益于郁达夫选择了极富代表性的景、人、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故都秋的特质。

拓展: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而郁达夫是在8月16日才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成如此绝妙的佳文,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郁达夫先生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这种功夫正是鲁迅先生《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到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所以我们要要想写好作文,就应该多观察,细观察。这也是郁达夫教给我们最好的写作方法。

2、体秋情

问题:郁达夫将故都的秋的秋味写得如此隽永,那故都秋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来某某,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题:那江南秋的特点呢?

明确: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时常多雨少风,并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问题: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南国的秋,目的在于?

明确:通过衬托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某某皆情语”。那么,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来某某,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某某传达出怎样的情语?

明确:眷恋、落寞,悲凉。

问题:眷恋之情不难理解,从题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凉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确:写秋槐落蕊时提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果时提到“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问题:那如此理解这种落寞、悲凉的情语?

明确: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忧郁型的。

补充简介作者: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XXXXXXXXXX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摇头。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 

郁达夫的好友刘海粟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诗歌纪念,称赞的正是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问题:除了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外,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如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

问题:是什么社会原因使郁达夫产生了落寞悲凉之感呢?

明确: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后又不得不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投影的折射。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话来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小结:这种通过作者的生平、写作时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

四、课堂小结

我们跟随着郁达夫先生,通过文字充分体味了故都的秋味,部分的触摸到了“文学的北平”的秋季。通过细观察、巧剪裁可以将普通平凡的景物、人情点化成绝妙佳文,这是本文教给我们的最好的写作方法。知人论世,是学习本文后获取得解读此类文章的一把金钥匙。但愿大家能够用好这一个写作方法,一把解读作品的金钥匙。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赏析秋槐图

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进行绘画描述、片段描述

投影展示学生的绘画,加上语言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南国的秋,目的在于?

让学生展开讨论抒情和议论的区别

播音机进行朗诵,让学生掌握表达方式的区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某某皆情语”。那么,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来某某,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某某传达出怎样的情语?

结合诗歌分析,展开讨论

幻灯片展示图片。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



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XXXXXXXXXX

它在XXXXXXXXXX

学生展开联想,自己进行描述

播放音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1.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2.《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某某,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3.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4.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5.以后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板书



普通景

景某某——尝秋味 平凡人 信手拈来

故都的秋 世俗话 妙笔生花

情语——体秋情 眷恋

落寞 知人

悲凉 论世



八、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解读名家经典,最忌讳的就是将文章内容人为的割裂,其实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本文《故都的秋》,如果仅是通过秋槐图、秋雨图、秋凉图、秋果图等几幅图的连接来解读故都秋特点的话,不仅将文章有机的整体割裂了,也体会不到作者匠心独具的选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选材,才能真正体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种浓浓的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韵味。当然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真正解读懂作者景某某中寄寓着的情语。但这还远没有结束,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有给学生种下一颗读书种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够走进文学的世界,用心灵去感知那份灵魂的悸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霍美丽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