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李某某 教学设计与反思2018》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和反思
基本信息
名称
电解池
执教者
李某某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 电解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第三节电解池的第1课时内容。本章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电解池是将理论语实际相联系的实体,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引出电解原理,又在理解电解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相关化工生产方面的应用,如氯碱工业、电解精炼铜、电镀工业以及电冶金等。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和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因此这节课的重心是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原电池以及化学电源的学习,已经能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角度认识原电池,初步理解此类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从该角度分析常见的化学电源。从金属冶炼方法上学生对电解的应用有了一些了解,但工作原理并不清楚。电解原理的分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通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运动情况,依据反应现象分析得失电子、氧化还原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2.实验技能基础
?学生经过必修化学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用氧化还原的知识正确书写电解池的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推理,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实验,激发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难点
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取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分析实验现象、交流结论→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归纳出电解的定义与电解池的组成→ 分析电解可能的产物并动手实验(电解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归纳分析、解决电解问题的方法 → 利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落实知识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知
(4分钟)
一、
电解原理
(28分钟)
PPT展示: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利用250节锌铜原电池串联起来用铂电极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钾时,发现了金属钾。到目前为止,在化工生产、金属冶炼、日常生活中,电解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示电解的奥秘!
指导学生按学案要求组装仪器,认识试验装置,完成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氯化铜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如何运动的?熔融的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导电?结合实验现象,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变化?
介绍放电及放电顺序:
离子的放电顺序与离子的性质、溶液浓度、电流密度和电极材料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调弱。
引导学生形成概念,体会能量转化形式,并设计表格与原电池进行对比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解的微观过程
?组织学生预测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并说明你的理由,依据给你提供的试验药品确定检验产物的方法
? (可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引导)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认真观察
归纳分析电解过程的一般思路或方法
电解水实验中为加强导电性可加入一些电解质,可加入哪些电解质?
分析:电解硫酸铜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学生倾听、感悟化学的魅力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现象
交流分析结果
归纳结论,写出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产生疑问:为什么其他离子未发生反应?
从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角度了解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
归纳:电解的概念及电解池的组成
通过与原电池的对比加深认识
思考、交流自己的观点,确定了检验方法:在阴、阳两极滴加酚酞或石蕊试液,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阳极产物
完成实验并练习书写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式
?交流、总结分析方法:
分析溶液中的离子——
结合离子的放电顺序写出电极反应式—— 写出总反应式
思考、交流
阴离子含氧酸根或为OH-
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在H+ 之后或为 H+
练习、体会分析方法
反思收获和不足
与上节的原电池学习自然过渡
通过试验理解电解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新知识
在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形成分析电解过程的一般方法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练习中反馈知识漏洞,强化方法,落实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2分钟
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
布置作业
1分钟
教材P83第1、2、6题
板书设计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2e-=Cl2↑(氧化反应)
电解
总反应:CuCl2==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2、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3、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电子和离子的移动
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
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内容比较紧凑,学生的听课效果很好,我自己感觉也比较满意。
本节设计从化学史引入,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进行理论探究,归纳电解原理,进一步分析氯化钠溶液电解过程,形成分析电解过程的一般方法,在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概念,并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我满意的地方是,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急于归纳电解反应中离子的放电顺序,而是突出核心知识的教学,即重点研究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电极上离子放电情况,这样既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氧化还原理论)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设置了认知冲突,并不是电解一定就会分解电解质,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实验设计和电解水问题的解决上,有一定的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互动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本节设计,突出核心知识的探究,加强了重点知识与方法的落实。
?学生们满意的地方是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实验的作用,通过观看氯化铜溶液电解过程的电脑动画理解电解反应原理;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推测实验现象与确定检验方法并进行操作;通过应用电解原理设计次氯酸钠消毒液的制取,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枯燥的化学原理的思维,同时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我感觉?本节设计探究的时间调控上还存在问题,即要兼顾开放性,同时要落实教学目标;电极反应的书写课堂巩固不够,如果重新上这节课的话,应在课堂中适时加一些针对性练习。从课后学生练习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和设计有些不适应,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进行方法的指导。
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逐步开放探究程度。
存在的不足:
1、本节设计探究的时间调控上还存在问题,即要兼顾开放性,同时要落实教学目标;电极反应的书写课堂巩固不够,应在课后进一步加强训练。从反馈中也能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和设计有些不适应,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逐步开放探究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紧张,精神欠饱满,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表情不够丰富;学生回答问题较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3、教学互动有,但是开展得不是很好,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
4、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做得不好,过渡处不够灵活。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李某某 教学设计与反思2018》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