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 学 设 计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关于碳循环,这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紧接着,精辟地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的篇幅,用“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论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方法
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课前发导学案,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
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引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提问: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有哪些?最基本元素是什么?
2、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基本元素是C、H、O、N,最基本元素是C。(单质或化合物)
回顾组成元素,引出碳的存在形式以及碳循环
碳循环的过程
请大家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CO2、碳酸盐)(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有机碳化合物)(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CO2)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并通过讨论纠正,得出正确的结果并投影:
首先请学生阅读P100-101碳循环部分及图5-11,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接下去教师出示“细胞呼吸”图片,请大家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中碳是如何传递的?
[]
请学生独立得出碳循环文字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碳循环,总结归纳相关要点,指导学生画碳循环示意图
物质循环的概念
总结、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分析碳循环的特点 :
教师提问:(1)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2)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并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并指出这里的物质是什么?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循环的范围有多大?(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那么,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呢?(全球性循环往复)
回答问题:(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除了碳以外,还有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的过程是
;循环的范围具有
全球性
引导学生从物质、范围、循环特点等方面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过渡: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大家思考有哪些人为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开设大讲堂‘我谈“温室效应”’
学生讨论后分析回答,
1)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结合以上所学,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模型,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归纳它们的关系。(多媒体)
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模型
学会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作业
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后记
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联系很紧密,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往复。
(2)碳循环的形式、特点、过程的归纳,要用好投影片,直观地理解各个环节的生理变化,强化知识点在习题中的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运用概念图和表格的形式既可以节省时间,也相当于自学提纲,有利于学生有序的思维活动,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助作用。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应以小结的形式概括本小节内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会学习的方法。
八、板书设计
w。w-w*k&s%5¥u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