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撰写时蓝色文字可以删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细胞的生活》
姓名:
万某某
工作单位:
***学校
学科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7次印刷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经典的事例来说明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生活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因此,要了解细胞的生活,首先要从物质和能量开始;物质如何进出细胞,需要细胞膜的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教材以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细胞进行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核的控制;最后,教材指出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本节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重、难点)
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说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重、难点)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重、难点)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学生预习方案:通读教材,完成练习册“基础梳理”部分。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从教材50页“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引出:细胞需要哪些物质?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观看ppt,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细胞需要哪些物质?
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引出话题,进入下一环节:细胞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一、细胞中的物质
演示实验:1. 烘烤种子实验 2. 种子燃烧实验 3. 花生印油迹实验
观看演示实验,推测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讨论,总结细胞中的物质
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观看ppt、动画
然后,探究、讨论、总结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进有出、有进无出、有出无进、无进无出
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三、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展示ppt,用类比的方式,讲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观看ppt、思考、总结,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线粒体
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第一课时结束,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安排课堂练习
思考,总结,做练习
知识巩固
五、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用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用ppt和动画模拟物质进出细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注重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结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回答问题时的正确程度,声音是否清晰洪亮
是否遵守了课堂纪律,有没有安静地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
讨论时是否积极,有没有提出好的建议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见附件)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①无机物:XXXXXXXXXX②有机物:XXXXXXXXXX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①细胞需要的只进不出②对细胞有害的只出不进③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小分子自由出入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①叶绿体:光能→化学能②线粒体:化学能→细胞能利用的能量
九、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第二单元第一章的总结性概括,从知识点和难度上有一定困难。所以应该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同时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