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魏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_*学 魏某某
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细胞增殖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中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丝分裂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和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虽然他们在初中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当时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我会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关于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课本是安排了一个模拟探究实验,这个实验操作过程简单,但是,实验后的讨论题却有相当的思维力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等方法去分析好实验数据,能够让学生采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通过模拟探究使学生了解细胞增殖的必要性,明白生物体的生长还要靠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量。
在讲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时,我采用了FLASH动画逐步演示并结合黑板板图分步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可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即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人体大约有1014个细胞,但我们知道我们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人的红细胞平均寿命只有120天,其他正常的细胞也都有一定的寿命。同学们从这些事实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思考讨论:细胞可以产生后代,从而使个体长大和细胞进行更新。
教师:指出细胞可以通过增殖来增加细胞数量或进行繁殖。
意在: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本课。
教师提出:单细胞的生物要繁殖,多细胞的生物要长大,一些衰老死亡的细胞需要新细胞的更新。这些都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所以细胞增殖有什么意义呢?陈述: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学生总结: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教师: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多媒体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性,从而引出细胞周期及其概念。提出问题:细胞周期包括哪些阶段?一个细胞周期应该先是哪个阶段?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而且应该先是分裂间期,然后分裂期。
意在: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师:从多媒体中指出间期所占的时间较长。
提出问题1:为什么间期较长(可打比方引导)——间期为细胞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提出问题2:进行哪些准备呢(提示:主要考虑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含相同的遗传物质)
多媒体展示间期细胞的变化,并指出染色质复制后的状态,用教具演示。
学生:仔细阅读细胞周期(多媒体)思考并回答问题。1,得出:作物质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2,得出: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意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确间期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师:多媒体展示细胞分裂期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主要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裂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人为地可以分为4个时期:前、中、后、末。学习过程中重点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学生:仔细阅读,观察,重点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意在:锻炼学生整体思维及观察能力,明确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前期的变化,然后请学生概括所看到的细胞发生的变化。评价,总结学生的回答: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以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教具演示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DNA的关系。
学生: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细胞核及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两极出现丝。
意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细胞分裂前期的变化特点的知识.
教师:在前期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中期的变化,请学生观察后说出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出此时期的染色体由于纺锤丝的牵引,着丝点都排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此时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请学生数一数细胞中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
学生:学生观察多媒体所展示的变化,用自己的话总结此时期的变化:染色体移到细胞中间
数一数此细胞中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
意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说出此时期的特点,能数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
教师:请学生预测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后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后期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测。总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两条相同的染色体,此时细胞中出现两组相同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请学生数这时期染色体、单体、DNA数目。
学生:分析染色体分成两份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组相同的染色体。思考染色体、单体、DNA数目的变化。
意在: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尝试作出假设和猜想从而加深对后期特点的理解。
教师:多媒体展示末期变化。说出末期的变化: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核膜、核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中间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将末期变化与前期进行比较。请学生说出这时期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
学生:观察、听讲、比较分析染色体、DNA的变化.
教师:重新回顾整个细胞周期,多媒体回放整个细胞周期细胞的变化。
学生:仔细回顾,把细胞的分裂过程看成一连续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同时演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请学生说出不同点.
学生:学生观察、讨论:纺锤体的形成机制,细胞质的分裂方式。明确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教师:有丝分裂过程其实主要就是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学生:概括总结有丝分裂过程,并明确、体会其意义。
意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无丝分裂有关内容。简述其过程及特点: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学生:阅读,理解,知道无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课后思考:DNA、染色体变化曲线图。
学生:完成思考,对DNA、染色体的行为数量变化的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中的DNA数量是一定的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3、染色体、染色单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DNA数量变化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十分紧凑,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为此,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教学法”,尽力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困难。为此,我很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课件逐步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黑板板图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模拟方法,更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亲身探究、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魏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