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九章 溶液 课题二 溶解度(第二课时)
姓名:
付中利
工作单位:
***学
学科年级:
化学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在“溶解度”这一板块中,教材首先借助前一版块的实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系列数据帮助学生认识溶解度在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上所起的作用。随后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并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选择正确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等。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两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练习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2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利用溶解性表和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
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切因素,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概念——深化理解——总结”的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议论纷纷)
?
?
?
?
?
?
?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 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g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某某”“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关注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本课时采取了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探究欲)——解决问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生实验探究——交流总结(绘制溶解度曲线)——突破难点(利用曲线获得信息)——知识拓展——小结——课堂检测。
整节课程从学习态度、学习常规、合作与交流、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学习态度
品行端正,秩序良好
动手动脑,乐于探究
学习常规
主动配合,参与广泛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合作与交流
积极交流,善于合作
踊跃表达,见解独到
学习效果
文化浓郁,富有智慧
目标落实,享受成长
八XXXXX、板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点有:
??? ?条件;温度。
??? 标准;溶剂量是100g
??????状态;饱和状态
??? 单位;g
溶解度的意义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是的气体的体积。
2.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
???(1)温度;??
???(2)压强;?
???(3)单位是体积。
九、实践反思
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极少数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物质溶解度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对于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作为九年级学生,绘图应该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和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再练习时某某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