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happy3623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4:03: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诗人

1.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晚景》(全班同学齐某某)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某某,

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师:你们都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苏轼)简介苏轼。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学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句子意思。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指导朗读。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学好了吗?作者看到的庐山什么样?谁能读读相关的诗句。

(出示诗句前两行)

横看、侧看是怎样看?(结合观察物体理解横看即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到的是“山岭”从侧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看老师的手势。

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远处、近处、高某某、低处看庐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会是什么景象?(学生发挥想像)

同学们想像的真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接下来同桌小声的把前两行诗的意思说说。谁愿意说一说。

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前两行。(指名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地点不同)

老师也去过庐山,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呢,想不想看一看?作者观察地点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注意看老师观察的什么不同。(观察时间、季节不同)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作者也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读诗句)

你从哪个字找到的原因?(“缘”字。)

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

谁能用“因为XXXXXXXXXX所以XXXXXXXXXX”再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的确不容易呀!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读到这里谁来再说说“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回答)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正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XXXXXXXXXX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3.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熟读成诵,展示默写

背诵并默写古诗。

五、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小测试: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的道理。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