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程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为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氧化还原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教材中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初三阶段所学的得氧失氧角度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启后” 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从整体看,基础非常薄弱,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从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已经对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分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中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依据“探索—研究—运用”,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由初中所学的得氧失氧的角度过渡到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三个角度分别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归纳出概念,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分析讨论等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逐步深入,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的本质。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
(一)探索感知,认识现象
1.复习概念,铺垫引新
【复习】①请同学们列举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并分析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思考、回答】
硫、铁、铝分别被氧气氧化;氢气、碳、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等。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设计意图】结合本章的物质分类,以学生熟悉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切入,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追问】②请阅读课本第35页第一段文字,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进行?为什么?
【讲解】因为碳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同时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即该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一个对立统一的全面认识。
2.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分析探究】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页“思考与交流”,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其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并进一步探究各种元素化合价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分析、比较,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设疑】②分析特例,概括总结
下列反应并未涉及得氧失氧的问题,它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请同学们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
【分析】 Fe + CuSO4 = FeSO4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2.从生活实例入手,轻松地进入了氧化还原的课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到“分析特例,概括总结”时,课本教材举的例子是 Fe + CuSO4 = FeSO4 +Cu ,因为该方程式中含氧元素,个别学生有些茫然,我觉得改为Fe + CuCl2= FeCl2+Cu 更能说明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4.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如有些学生因未能写出元素的化合价而直接影响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因此,开展自主学习要加强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研究,另外可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并复习已学相关内容。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