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蔡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房山区骨干教师远程网络培训仿学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单位
?***学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课题
?第三节 重力
教师姓名
?蔡某某
观摩课例设计教师
?王某某
观摩课例课题
《磁场》?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文本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法、观察实验法
教学工具(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利用身边物品演示实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学习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正确认识重力的方向。利用G=mg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
?
?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
?
?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创设情境
苹果落地 、晒衣服时水滴落到地面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
总结:地球对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作用,当物体失去支持的时候,引力能够把它们拉向地面。
二、传授新知
(一)重力
1.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就是重力。
2.用字母G来表示重力。
提出问题:重力是一种力,请以你自己受到的重力为例,分析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提问:你现在受到重力吗?
受力物体是谁?
施力物体是谁?
你对地球有吸引力吗?为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施加重力。
问: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小球。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与放开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是否一致?
把铁架台底座一侧稍微抬起,再观察细线的方向。
提问:两种情况中观察到的方向是否一致?重力的方向与当地的地面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的地面一定垂直?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时,重力并不垂直于支持面。即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是人们对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在盖房时为了检测砌的墙是否竖直,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提问: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教师介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板书: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展示图片介绍几种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
总结: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有些不规则薄板状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测量出来。还可以告诉学生,人在不同姿态时重心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3.重力的大小(实验探究)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钩码,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钩码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钩码。
问:这两个钩码哪个质量大?
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
钩码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若有关系,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你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
下面我们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重力的大小如何测量?(把大小两个钩码挂在两个弹簧测力计上)挂大钩码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大,挂小钩码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
温馨提示: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调零。
为了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否能只测量一组数据?
我们每组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8个50 g的钩码,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进行试验分别测出100 g、200 g、300 g、4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数据填在表格中。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 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并商讨处理数据的方法。
分析与结论:
以质量为横坐标,以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能得到什么图线?你认为重力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m/kg
0.1
0.2
0.3
0.4
G/N
G/m(N/kg)
各组派代表向全体学生汇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是9.8 N/kg,
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g的数值一般是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写出关系式G/m=g,变形后得出公式G=mg。为计算方便,告诉学生,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 N/kg,并让学生记住。介绍它的物理意义。
g是一个定值,说明: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有人认为:G/m=g,g与物体的重力G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这种看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不对,因为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物体的质量m的比值g是一个定值,它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当一个物体的质量m增大几倍时,它所受的重力也增大相同的倍数,G与m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讲清物理上的比值与数学上比值的不同。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用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用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
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一辆5 t的汽车放在水平地面上,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多大?
已知:m=5 t=5 000 kg
求:G
解:G=mg=5 000 kgXXXXX9.8 N/kg=49 000 N
答:汽车受到的重力为49 000 N。
三、精炼巩固
四、小结:
项目
重力
质量
概念
单位
性质
测量工具
方向
大小
联系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
观察思考并回答。
观察
举例
回答:
受
我自己
地球
有,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重力方向
思考回答
学生进行小实验
回答: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思考回答
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归纳
让各组的同学都交流、讨论一下它们得出的数据,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
g=10 N/kg的物理意义
讨论并回答
审题:写已知、求、解。
练习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方式引入新课。
体会重力就在身边
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明白仅凭两三组数据是不可能概括或总结出规律的
让学生掌握用比值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深化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
板书设计
重 力
一、重力
1.重力定义
2.用字母G来表示。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3.重力的大小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计算公式: G=mg , g=9.8 N/kg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自评 互评 师评
评价量规评价量规
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2分
思路清晰,表达规范。2分
态度积极,声音洪亮。2分
?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把重点放在3个实验上,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不是用传授结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知识规律,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在小结环节中,出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是:直观生动,节约时间,增加课容量,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教学反思及活动改进设想(300-500字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物理课堂是要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本节教学设计从以下几方面注重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
?
?
?
?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蔡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