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郝桂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执教者
李某某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选修5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1分钟
学生阅读完成问题3分钟
知识回顾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5分钟
教师讲解3分钟
学生对比试验并讨论回答7分钟
教师讲解3
分钟
学生活动2分钟
学生设计5分钟
学生练习3分钟
课堂引入:
中国环境报》消息:2006年3月12日,英国成功研制出微型家用“电站
新华社伦敦3月12日电 英国锡里斯***成功研制出功率为1千瓦的环保燃料电池,可以充当家用“电站”,为普通家庭提供电力和热水。这种新型燃料电池体积非常小,可以握在掌心里。这是电池世界的又一创举!
学生阅读P70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电化学:指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
电化学反应按过程及装置分1. 产生电流的化学反应及装置 (如:原电池等)
2. 借助电流而发生反应及装置 (如:电解池)
引入原电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神州六号原电池及形形色色的电池
知识回顾:1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解质溶液
②两个导体做电极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上图是原电池吗?1、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并确定阴阳离子移动趋势。
2、为什么锌片和铜片上都红色的铜覆盖,且电流计指针逐渐指向零?
3、用什么办法避免Cu2+在锌片上也析出,以 延长电池放电时间提高供电效率?
探究实验1
按下图所示, 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有什么现象?
右图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为什么
探究实验2
在探究实验1的装置中架上盐桥连通,看有什么现象?
(2)然后取出盐桥,又将看到什么现象?
交流研讨1、确定该原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原电池中的两个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判断电子的流动路线及溶液中阴、阳离子移动趋势?
3、盐桥起什么作用?
(1)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
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再以适当方式连接,可以获得电流。
①在这类电池中,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②在原电池的内部(内电路),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运动而形成内电路。
探究三:设计原电池
试将下列两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别设计成两个原电池。
(1)Cu + 2AgNO3=Cu(NO3)2+2Ag
(2)2Fe3++Fe=3Fe2+
课堂练习: 1、下列装置中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的
是( )
2、锌铜原电池产生电流时,阳离子( )
A 移向Zn 极,阴离子移向Cu 极B 移向Cu 极,阴离子移向Zn 极
C 和阴离子都移向Zn极 D 和阴离子都移向Cu 极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 )
A.a > b > c > d B.a > c > d > b
C.c > a > b .> d D.b > d > c > a
学生阅读P70并完成问题
学生分组集体回顾知识并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并回答【学生小结】锌片:较活泼,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Zn - 2e - =Zn 2+ 铜片:较不活泼,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Cu2++2e - =Cu ↑ 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是原电池。
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负极: Zn - 2e - =Zn 2+正极: Cu2++2e - =Cu电子由锌电极经外电路流动到铜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学生活动】讨论并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补充、修改,最后得出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让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的原电池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1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解质溶液②两个导体做电极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原电池
5设计原电池
布置作业
1分钟
P73 1、2、3、4、5、6
板书设计
1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解质溶液②两个导体做电极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原电池
5设计原电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教学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学生的质疑、假设、探究热情、过程操作与评价等环节来看,应该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思想,即期望通过持续的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物情境的创设,本次教学体现出了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形真”特点;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突出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的要领;通过问题情境和实验探究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情切”的特点,体现了“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和“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的两种要求;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与阐发(例如节能意识),体现了“意远”、“理寓其中”的两个特点,突出了“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的理念。另外,学生的自主提问,探讨、交流与总结,还是“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的体现。而且,在这堂课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结合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帮助了预期情境的创设,促使了学生的全面参与。
?? 首先还是想讲一下这部分的内容,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是在高一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节教材,不仅仅是前面必修课学习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角度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能量的角度、从电流产生的本质以及最后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编排,应该说符合认知规律,既是复习旧知,又是加深学习,提升能力。
虽然学生的学习有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但是必修课中学习经过较长的时间,学生对知识淡忘了较多,加之考虑潘集中学学生的实际,所以要进行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于电化学的学习兴趣应该是非常浓厚的,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因此本节课想通过复习来巩固旧知识,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最后我把整个教学内容分成了5个部分,一复习原电池:复习原电池的定义及其构成条件,让学生能判断原电池装置和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二体验原电池及其原理的分析:用学生熟悉的锌铜以硫酸铜为电解液的原电池实验,通过现象的观察和电极反应式的分析,让学生对原电池装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该电池原理的分析,总结原电池装置的化学原理和电学原理;三改进原电池:让学生观察单液原电池装置,引导学生发现单液原电池在外电路断路的情况下化学反应仍然在发生,会消耗化学物质而影响其供电能力,进而想办法去解决办法,把锌和硫酸铜这两种物质分开也就是双液原电池,启发学生对双液原电池优点的思考,介绍盐桥及其作用,这里我找到了锌铜硫酸铜双液原电池的动态原理分析图,给学生展示以后,让学生对原理有了直观和实质性的认识;四再探原电池:这里其实我的目的就是要介绍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本来我选的是铜和氯化铁反应的双液原电池,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基础,换成了仍然是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双液电池,通过电池动态原理图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写出来,本环节是要安排学生合作讨论自主书写,可惜因为之前的时间没有把握好,最后总结环节就只能是我带学生一起描述并板书,这是我非常遗憾的地方之一,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把控不够。五原电池的应用:这是让学生体验电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就是课堂小结和练习及作业。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郝桂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