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杜某某

本文由用户“zq52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13:12: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反思杜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研修主题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姓名

杜某某

工作单位

青阳岔九年制学校



学科年级

生物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打磨过程



通过旧课新上,自己课后对学生的检测,及与听课老师及同专业老师交流等方式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反复修改教案和授课,取长补短,改进不足之处(红色部分为修改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 (2)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步骤

2、能力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生态系统中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有所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学生的这些认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学生产生了困惑,它们很渴望知道相关的知识。因此本节教学中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观察认识菌落,并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动地解决问题。初中的大部分学生素质较高,反应比较敏捷,喜欢动手,动手实验能力也比较强。 学生对于探究实验已经有过几次学习的体验,对于探究的一般过程比较熟悉,但是设计对照实验仍是一个难点。因此教材中把指导重点放在探究思路的引导、实验过程的提示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讨论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动手能力也比较欠缺,然而他们又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使学校高效地,创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丰富生活经验。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 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 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 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方法设计



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

实物展示,加深印象

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探究实验步骤思路梳理

师生间相互讨论总结

演示实验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将学生按照基础不同进行分层:A类学生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类学生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类学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表达与展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1.咱们学校两餐后都要将碗筷进行消毒,为什么消毒?2.医生建议我们要饭前便后洗手为什么?

教师给出资料:据调查报告:一根筷子上可能有700种细菌!每只脏手可携带40万细菌;而刚洗过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检验出3200个细菌;在抽查的700张人民币上,竟有440张检出代表肠道细菌污染的大肠杆菌;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表面,也携带着大量细菌,每1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表面大约含有1~10万个细菌,一个指甲缝里有近5万个细菌!那么,细菌和真菌都能分布在什么环境中呢?

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实际生活经验,C层学生尝试回答,A、B层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创设情境更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讲卫生的好习惯



出示变质的牛奶,“长毛”的面包;木耳、蘑菇等实物和图片,提出问题:1、牛奶为什么变质了?面包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木耳、蘑菇是什么呢?

变质的牛奶、米饭是由细菌引起的,咱们能看见吗?怎样才能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呢?

趣味游戏:教师依次展示涂在纸片上的小黑点,小黑点个数依次增多,最后形成一个集合体让学生观察

针对学生的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1、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2、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 3、什么叫接种?

对学生的表达及时做出肯定,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

1.因为细菌和真菌滋生

2.真菌

不能

通过观察发现小黑点最后变的很多成为集合体的时候会观察的很清晰。

自主阅读教材56页“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孩子认真倾听、评价,达成共识。

针对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C层学生进行展示,B层学生补充,A层学生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疑问:经过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继续进行下面的学习

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疑问,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

?

?通过小游戏进行迁移,引出细菌小看不见,但一群细菌就容易观察

使C、B层学生觉得自己其实挺聪明的,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给学生分发提前培养的菌落,同时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菌落,请孩子们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多媒体展示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菌落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总结。

?

观察展示的菌落,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呢?

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多媒体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下节课交流探究成果。

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进入探究活动的状态。

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利用现有知识预测探究结果,然后实施探究方案,并做好记录,下节课交流探究成果。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探究状态,通过活动继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呢?

C层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B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A层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什么进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八、形成性练习题



1.下列环境中,菌类生物较多存在的是( )

A.刚煮熟的食物中 B.火山口的熔岩中

C.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D.流通的货币上

2.下列条件不是所有细菌和真菌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的是( )

A.适宜的温度 B.水分

C.氧气 D.营养物质

3.一位同学在牛奶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甲、乙两种细菌,同时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几天后,盐水浸过的纸片周围只有乙细菌生长,没有甲细菌的生长。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一样的

B.这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样的

C.甲、乙细菌都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D.甲、乙细菌都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4.制作泡菜是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生成乳酸。制作泡菜的泡菜坛不仅要加盖,而且要用水封口。

这样做的目的不包括( )

A.防止外界空气中的其他细菌进入泡菜坛中

B.防止泡菜坛中产生的乳酸的酸味挥发

C.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长

D.增加坛内空气湿度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引导的教法和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总结、探究的学法,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利用讨论、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展示的欲望,安排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生生、师生的交流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反思杜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