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撰写时蓝色文字可以删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跷跷板
姓名:
李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大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较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初步体会借助工具天平确定轻重的方法。这是学生后续学习“量与计量”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天真活泼,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我班的学生在学之前已经知道了物体有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简单比较,但对利用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不是很了解,对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还不太清楚。刚上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需要教师引导、监督。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说一说
狮子与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说谁轻、谁重?老虎与豹子相对,谁轻,谁重?
2、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最轻、谁最重?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生交流,师引导,注意语言叙述的完整性、规范性。
学会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的比较,会尝试比较三个物体轻重
二、掂一掂
书本、铅笔盒、橡皮,两个同学进行掂一掂的活动,组内交流,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
三、称一称,说一说
师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梨(大小、质量相近),让生观察说一说谁轻,谁重。
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引出借助测量工具,用天平称一称。两人一组称一称。
感受测量物体轻重工具的重要性。
四、圈一圈
师出示皮球和铅球,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让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
意见不统一情况下,组织生用天平称一称,发现铅球比皮球重。
使生感受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五、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我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事物操作、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情绪状态
学习方式
参与状态
纪律情况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PPT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跷跷板
轻 重
大 小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学生喜欢的跷跷板游戏导入,让学生介绍跷跷板游戏,学生兴趣高涨,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圈一圈,懂得轻重的比较。
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物体轻重的意识,会简单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但三个物体的之间的比较是教学的难点,有的学生就是不明白,在这里我反复运用跷跷板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去感知“最”。学生终于有点懂了。后来比较铅球和皮球的重量,引入了天平,这个环节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明白了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我还在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反思。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动,在这节课上却表现很不错,我明白了孩子是要有兴趣才会学的更好。我也更有信心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