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姓名
张某某
工作单位
**_*学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巧妙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从中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优美散文,品味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能当堂成诵精华段落。采用情境教学法、板块式教学(读-品-练-诵)、师生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审美境界,提倡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质疑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散文有畏难心理,读不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对散文的美的理解较模糊,因此,学生对本课文的感情的理解与语言美的欣赏还有待教师的引导。
1、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学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朱自清的《春》,八年及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朱自清的《背影》,对作者朱自清和散文的一般鉴赏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过修辞,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清晰的认识,这都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但本文描写的是夏夜美景,而学生缺少对夜间景物的观察体验,此外,学生对“通感”修辞、“女性化意象”较陌生,这些不利因素还需在教师引导下,朗读品味,分析拓展,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
“导入”—“朗读”--“品味”--“练习”—“诵读”—“小结”—“ 作业”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情境导入(《荷塘月色》舞蹈),看了这个舞蹈你有怎样的感受?舞蹈是怎样营造这种美的?
欣赏了舞蹈《荷塘月色》,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舞蹈的灵感来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荷塘月色。
欣赏《荷塘月色》的舞蹈视频,说出看后自己的感受(美),回答舞蹈是怎样营造这种美的?(演员优美的舞姿、不断变换的舞台背景)
这个导入采用视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营造美的方法”这个问题,暗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预设情境。
二.读
展示朗读要求:1、要求正确、清楚。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要求语气顺畅,语速适中。
3、要求声调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某某“朗读要求”
多媒体展示录音范读,引导学生规范朗读
放录音
听录音,把握诵读者的朗读特点。
学生自读,展示朗读成果。
教师点评:要有一种歌咏的情感,用抒情的语调,舒缓的速度,表现对“荷”“月”的欣喜。
要求学生再读。
学生再读后,谈谈感受。
三.品
“把文字品出一幅画来。” -------叶圣陶
叶圣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展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点评明确。
多媒体展示荷花图片,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
(一)品味意境美
品味的方法:想象法。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听,要求:发挥想象,听出形象,在纸上写下来。
学生在纸上写出听到的意象(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要求学生自读4节,2人一组讨论:
1.月下荷塘美景各有何特点?
2.如果把笔当镜头的话,是按什么顺序拍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再次体会意境:展示图片,要求学生配上合适的文中的文字。
按图片根据课文配上合适的文字。
(二)品味语言美:
品味的方法:比较鉴赏法
展示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读后与原文比较,哪段好?
学生回答:原文好比改后的好
多媒体拓展相关修辞手法,并展示典型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手法内涵,紧跟的练习有利于巩固。
要求:1.找一个字或词品一品
2.找一种手法品一品
学生4人一组合作探究,自主选择学习重点,由记录员记录学习成果,由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重点总结:
1.叠音词:本段共8处,好处:准确传神地体现事物的特征,读来有韵律美。
2.修辞:比喻 拟人 通感
学生做笔记
重点讲解通感: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如:①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②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某某《叶某某》)
学生体会例子是哪种感觉的相通
分析文中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学生分析:用听觉来表现嗅觉。描绘出荷香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感觉。
练习:(1)她笑得( )
学生展示答案: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探究:比喻和拟人选用的词有何共同点?好处?
学生回答:与女性有关。恰切地表现了所写景物的特征,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美化了作品的意境。
其实,意象女性化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一个特点。
如: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绿》)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绿》)
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然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某某,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
学生朗读并品味美句。
小结:此节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多运用修辞手法
四.练
齐某某5节,利用学习4节的方法,自学5节,填写学案。
(一)品味意境美
1.荷塘上的月色图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二)品味语言美:
1.找一个字或词品一品(替换法,能换成别的字吗?为什么?)
2.找一种手法品一品
学生自学后,组内总结,由汇报员展示学习成果。
学以致用,教师展示学习的示例后,学生可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一)略
(二)图片展示,师生共同体会动词。总结动词的好处:准确传神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某某
学生品味
小试牛刀: 炼字填空
??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
?? 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
提示:该诗描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学生运用情景设想,运用诗词对仗。 (采取小组竞争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拂?? 落?? 横??? 一
探究:本节的小标题是“荷塘上的月色”,可很多地方写的不是月色,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月色本是难摹之景,可通过不同景物、不同角度去写。
如:展示黄河壶口段的图片,要直接描写黄河的气势很难,我们看看下面这段文字是怎么写的?
《壶口的黄河》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某某,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学生朗读并思考,回答: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来写黄河。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拓展文字拓展文字,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特色。
五.诵:背诵此节
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人们对春晚舞蹈《荷塘月色》的评价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请用一句话来评价朱自清《荷塘月色》给你的感受。
学生概括
六.结语:
展示江泽民主席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时的题词 :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某某,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就让我们用诵读声来缅怀这位散文大家,也再一次体会那不朽的文字。
学生齐某某
多媒体展示诗歌,缅怀大师。
七.作业:
1。选一个植物,按一定的顺序,突出其特点,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比较与本文写景的异同。
3.探究古今中外的作品中运用女性意象的根本原因;探究朱自清散文中喜欢用女性意象的原因。
课外书目推荐
1.刘泰隆的《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2.吴周文的《谈〈荷塘月色〉》;
3.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
学生课下巩固拓展
六、教学评价设计
将对学生和小组采用口头表扬、发赏识卡、小组加分、习题检测、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从三维目标角度评价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感受意境、品味语言,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及交流能力;能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否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教学课件见PPT
八、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创设情景,吸引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课文以及预习本课所查的资料,有效增强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跟读音频资料,纠正了学生朗读时的字音和语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感染力;另外小组讨论,代表总结成果,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
? 不足之处:在作业的布置要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循序渐进的按照一定的模块专项强化训练,进而掌握和巩固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和比喻、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