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pioneeer”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1 15:17: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囚绿记》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兴趣不高,调动学习兴趣,读懂文章是关键,采用读写结合,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结构,体会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书动笔的方法,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积极向上、顽强抗争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到“释绿”再到“怀绿”的情感的变化。





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借助于阅读、感受和理解把握作者对绿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由一般对生命希望之绿的喜爱,到与绿交往后被它的不畏强暴,永远向阳的精神所折服,最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绿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课后模仿本文写作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

三、初步感知课文(5分)

四、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3分)

五、分析课文(15分)

六、归纳本文主要写作手法(5分)



导入:绿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

围绕“绿”,你还联想到哪些描写绿的诗歌?

注意引导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略)

写作背景(略)

1、释题: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圈点批注关键语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怀绿)

(一)研读“恋绿”部分(第1-7小节)。

1、?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喜欢绿色还有其它的缘故吗???(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3、文中“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4、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导出板书:??恋绿——喜欢满足)?

(二)研读“囚绿”部分(第8—12小节)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4、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

(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

5、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6、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三)研读“放绿”部分(第13小节) ???1、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2、品味语句:

①?“?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②“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四)研读“怀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象征



学生回答。材料参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某某

听教师讲解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线索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语句,有感情朗读并分析

小组合作探 讨

教师适时点拨

找出关键语句

默读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

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导完善学生的表达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在教师启发下,联系时代背景去品味

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话并分析含义

畅所欲言,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

师生总结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自然过渡到文本中。

让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识记作者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主题。

告诉学生由文入题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重温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写作背景的分析,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从品味关键句入手,体会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体会作者真挚充沛的感情。

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便于体会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再次感受作者崇高的灵魂,给学生以感召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积极向上、顽强抗争的情感。

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

2分钟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要知道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布置作业

1分钟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赋予它以一种情感。题目自拟, 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某某

恋绿-------喜欢满足

囚绿--------爱绿至极

放绿--------点明主旨

思绿--------惦念牵挂



教学反思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某某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