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氓》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学习《氓》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 《氓》的情节和主题。
二、重点难点
1、《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氓》是一首叙事诗,能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多媒体展示卓文君的《白某某》,同学们,通过这样一首《白某某》我们知道了卓文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奇女子,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这样的奇女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氓》的世界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
《四》、赏析《卫风XXXXX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叙事爱情诗,第一人称
2、齐某某,全诗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是什么?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3、提问:这些场景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5.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6.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8.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9、思考:“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某某”,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10、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问: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问:“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对比、描述。
四、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某某”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某某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三心二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氓》教学反思
《氓》这首诗语言理解上并不难,结合课下得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思想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开展我的教学。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尊重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着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二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三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设计这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情和理得处理上,本应该做到的是以情动人,我感觉我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
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改进。
二是诵读上存在小小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我安排了四读:一是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整体感知的齐某某,四是深入分析后的齐某某。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足的地方在于“吟诵”,没有将情感付诸其中。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还不到位。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的设计、内容安排详略、多媒体的有效运用等等。
一堂课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有限,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努力的改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氓》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