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王某某 模块四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P39例10(1)(2),P40-41相关习题)
姓名:
王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数学思考: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行政法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体会这两种取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
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学习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包括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梳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基本步骤,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
2、理解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精确值、“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运用,体会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必要性,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对“去尾法”和“进一法”方法的提升和总结。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1、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2、理解情境,互动新授
(1)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2)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体验算法
4、小结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此处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1、出示“解决问题”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出示例题(练习八第8题):
过渡语:老师在去南京时乘坐的高某某,在一本杂志上,发现这样一条信息(默读一遍,请生读)
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km,用了2.6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问1: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2:解决行程问题中,求速度的问题,应该怎么做?
问3:你还注意到了题目中有什么要求?
师:你在计算时只需要除得商的第几位就可以了?
师:除到商的第2位后,采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师:下面,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计算一下。(巡视拍照上传,研究)
问5:305÷2.6≈117.3(千米),怎样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老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实际上,本节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它是有余数除法的延伸。三年级时学过乘船问题,15个人,每船可乘4个人,需要几条船,用15÷4=3(条)……3(人),学生知道用3+1=4(条)船,而不会用3+3=6(条)船。
本节课与三年级知识的区别是:①五年级在学习小数除法,结果可以用小数表示;②当用小数表示结果时,与现实情景又不相符;③引发认知矛盾后,提出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能够让向学生借智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王某某 模块四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