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本文由用户“a666666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9:15:28 举报文档

以下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



骆文萍

**_*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

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历史的回顾这一部分,创设具体环境,让学生自读,先了解历史上人们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索过程中,各位科学家的认识的递进过程。然后,组织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进行辩论,假如你就是亚里士多德,你就是伽利略,请表达各自的观点,突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观点矛盾,使学生加深印象。

2.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所需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自己解释物体停下来的原因,是由于摩擦力的缘故。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体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猜测依据、设计思路、推断结论这一思维过程,使学生领悟理想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体现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尝试利用实验和已知规律探求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通过了解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通过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体现综合优化的思想。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适当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历史。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2、通过探究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针和单摆实验以及理想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

4、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的能力。 ?? ?2、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 3、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去体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

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

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

极评价,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渠道。最终使学

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培养勇于探索,不畏艰险,挑战权威的科

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伽利略理想实验及其意义。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会用惯性解释有关的现象。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动的起因是什么?怎样让课本运动?

让笔运动呢?

动手实验并思考

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使学生了解本章内容、

地位、作用。



演示: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设疑:这说明力对物体的运动起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

思考问题。

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结论,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轻推物体,撤力物体立刻停止运动。

(2)猛推同一个物体,撤力物体不立即停。

设疑: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若撤力时同一物体速度相同,是否停下时的距离一定相同?

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使学生发现力撤物立即停和力撤物不立即停两种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 同一物体在相同水平面上撤力时,速度不同是导致停下时运动距离不同的原因。进一步追问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速度相同的小球在不同水平路面上的运动距离有何不同?

提示:两次释放高度必须相同的原因?

分组实验,A、使斜槽和铺上毛巾的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使学生得出粗糙程度越小,小球运动越远。

通过动手使学生认识更进一步



提出问题: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又会怎样运动?

经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体会?



思考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要认真观察,精心探究,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要树立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学生阅读

自学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展示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

恩格斯评价:最博学的人

哈佛大学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论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了解伟人在历史的地位



再伟大的人也会有错误



展示伽利略对此问题的认识,

动画展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展示理想实验及意义。

观察思考,体验理想实验法的思维过程。

利用多种媒体,了解物理学史,体会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展示笛卡儿观点,说明他在不受力物体运动中强调了其运动方向不会改变。

认真听讲

笛卡儿的研究使人类对力和运动的认识更进一步。



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和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了三条定律,展示牛顿第一定律。

听讲,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理的得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总结知识的重要性。记忆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谈谈对它的理解?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1)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念,指明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教师板书。)

视频播放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的反应;明确解释惯性现象分三步,即“三步法”。(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2)观察哪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后突然改变了运动状态,并指明其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3)分析研究的物体由于惯性怎样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出现题目给出的现象。

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 状态,都具有惯性。练习例一,思考题。



认真观看视频,听老师讲解“三步法”

活学活用,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归纳、领悟。



活学活用,通过举例子,学会用“三步法” 正确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总结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通过例一的练习,使学生理解不论物体处于什么 状态,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是力,两者无可比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或“受到惯性作用”



采用抢答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做题训练

进行做题训练

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小结(展示本节教学目标)

整理收获

教学生学会梳理知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

?

?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

?

?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

?

?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

?

?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

?

?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

?

?



我这样评价自己:

?

?

?



伙伴眼里的我:

?

?

?



老师的话:

?

?







八、板书设计



?一 牛顿第一定律

1. 理想实验

2.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定律) 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惯性:

(1)定义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这样处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

备课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让学生在了解了伽利略的科学探索方法的同时;不仅知道亚里士多德判断的失误,也懂得历史辩证地肯定亚里士多德仍然很伟大;不仅知道牛顿划时代的贡献,也懂得了牛顿是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掌握了科学结论,而且懂得科学精神的重要;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比较和鉴别、质疑和思考。?

改进:节约出时间,重点放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方法上。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