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爱莲说》教学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爱莲说》教学课例报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中作者通过对莲的描写赞美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它和另外三篇文言文都可谓是传颂千古,久有定评的短文之秀。除了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外,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操守和追求之意的写作手法和由泛论引出对莲的喜爱、叙述爱莲原因到以花喻人纵论世风及自己的追求的行文结构特点都可以作为行文写作很好的范例,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文言知识了解极少,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都没有学过,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做到由表及里。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课时并不能把这些知识完全整合,所以安排两课时,以便更好的理解此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范读、齐某某和译读三个环节完成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3)(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古文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周敦颐XXXXXXXXXX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某某,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3.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
?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示范背景下模仿朗读课文,与自己的认知进行比对,找出疑问,等待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收效更明显。
再读,巩固正确的节奏停顿,为通解文意做准备。
?
二 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提示: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要求:能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二)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3. 疏通文意
师: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3.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
励学生充分使用课堂有效工具,培养独立疏通文意的能力。
自己不能理解的,小组内商讨;小组内也无法解释的,提出来共议。这样,能有效快速的达到解决疑难,通解文意的目的。
?
?
?
?
?
抓住这几个重点实词的学习,当堂课让学生掌握。
三 研读赏析、拓展延伸
1.思读:
(1)作者爱莲的原因?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
(2)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某某“予独爱XXXXXXXXXX亵玩焉”。
(3)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明确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养成当堂课记录积累的好习惯。
?
?
?
虚词“之”的温故知新,既引导学生旧知识的迁移意识,又帮助学生明确:“之”的用法和意义。
?
?
?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五 总结下课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莲花——牡丹。
?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环节,以便学生在拓展阅读环节有关于托物言志、衬托等写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
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六、教学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1)、生长环境:“出淤泥XXXXXXXXXX而不妖”——高洁、质朴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4)、风度:“亭亭净植XXXXXXXXXX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正衬
牡丹:?反衬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爱莲说》教学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