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听课意见
1.1??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教师功底深厚、对教材熟悉。突出表现在:①课件新颖,所引用资源与本堂课联系密切,充分发挥了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并与传统板书紧密结合。②准备了大量的简单实用的染色体模型活动用具,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③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亲切,教学气氛活跃,展示出教师很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④教学重点突出。始终围绕有丝分裂过程、特点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前后变化进行展开,条理清晰,逻辑关系严密,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1.2??课堂结构经过了精心设计,展现出很强的教材处理和课堂设计能力。张老师以生命的生长为主线,首先从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引入课题,分析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引起多细胞生物体体积增大的原因;然后依据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前后变化,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由46→92→46的数目变化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包括纺锤体的牵拉、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后的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的移动等,用时长达23分钟,不仅图片突破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DNA含量变化及染色体行为变化这一教学难点,而且还通过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分析,很好地完成了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的教学任务;在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之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案来检测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长达15分钟的学案教学,可以看出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突出的。纵观整个课堂,教材处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较为基础的知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交给学生自学,并在学案教学的反馈过程中加以解析、说明,如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的意义等,更多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及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因而本节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3??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素养”的理念。突出表现在:①课堂的双主体作用均得到充分落实,教师既有主导性,又融入学生的合作探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课堂中学生与老师都成了学习的主体。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心情愉悦,而且参与面广,可以看出学生完全是将学习当作了一种探究、一种享受。③将阶段性评价教学改变为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教学,并贯穿始终。学生通过答问、制作、完成学案获得奖罚的分数,并累加成小组的分数。小组成了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单元,小组的荣誉也就成了每个同学的个人荣誉,因而合作的思想在教学评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综上所述,这堂课应该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课,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能上出这样的课来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若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当然,不足的地方也存在,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有学生说到癌细胞也可以增殖,但是老师没有肯定这位学生,事实上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2??听课反思
2.1??关于课堂的双主体。我记得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就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坚决进行角色转换,由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为课堂的其中一个主体;而且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传统的“先讲后练”改成“先学后讲再练”。 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主动位置,保证了课堂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课堂双主体。
2.2??关于“减负”。由张老师的课可以看出,老师很轻松,说的话也不多,更多的是学生在动。因而,本堂课有2个突出的亮点:一个亮点在于“放手”。 对学生的放手,是教者的智慧。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但是不要误以为教师讲得少,写得少,好像减“负”了,实际上要做的功课更多,课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探究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储备、疑难问题的解析、学案的设计与印制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堂课可以明显感觉到张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事实上,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如果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改,不仅需要补充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还要补充大量的生物教学思想及生物科学素养。此外,学生也并不轻松,除了完成每天规定的各科作业任务以外,还需要在课前进行自学,完成导学案。但是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利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合作、探究”与“自学、检测”。新课程改革变革的根本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与合作,对于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2.3??关于生物的理科性质。生物学科不仅是一门实验科学,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其实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功利性行为,高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但学生到了大学后如果没有选择生物这个专业,高中阶段的所学知识等于白学。因此,国家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而生物学科理科思维就是一种生物素养,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这种理科思维,学生有了这种理科思维,会使他一生受益。比如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从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单某某引起向光性→向光性需要胚芽鞘尖端→单某某与胚芽鞘尖端共同出现引起单某某→得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或“影响”,并向下传递引起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的结论→詹森所做的实验:用云母片隔断的没有向光性、琼脂快隔断的具有向光性→再到拜耳所做的实验:在暗室中将尖端切下后放置在不同位置同样出现不同的弯曲现象,从而得出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影响或刺激,而且这个刺激或影响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再到温特的实验:用经过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实验,证明这种物质确实存在,能促进生长→最后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分离、提取到了这种物质,从而发现了最早的植物激素。从这一系列的科学史,我们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看到两个问题:1、这一系列的发现存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理科思维!2、这一系列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而实验过程中就体现着对照和单一变量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是一种理科思维!也正因为如此,生物不是文科,而是理科。
但是,当今生物文科化倾向日益严重,这既与国家的课时政策、考试难度的下降有关,也与生物学科教材的编写有关(比如选修1简直成了死记硬背的教材),同时还与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行为简单化、试题编制容易化不无关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对生物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从张老师这堂课来看,生物的理科属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4??关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这堂课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于闻名全国的山东“杜兰口教学模式”(后面问了本人,说与此无关),凡是到过杜兰口的老师应该有此感觉,但是我没去过。我去过**_*学,那是杜兰口模式的翻版,所以有此感觉。不管是不是杜兰口模式,我都想依据这堂课谈谈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不妥之处,敬请群内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上。从张老师的课不难看出,她设计了一个分小组进行评价的方案,学生答对问题或制作成功或学案完成较好,均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评分,当然答错了或制作不好或学案完成得不好,自然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评分,而且这与小组最后评分挂钩,以彰显小组合作的精神。粗看起来,完美无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使全班性的积极参与,哪一个人没做好,都要影响到小组的最后评分,自然会得到小组内同学的批评。但是仔细思考,这样做下去的结果会如何?对学生整个一生的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个人觉得,在培养起团队互助、合作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学生的功利性,凡事都充着功绩、利益、好处而去,这样的人将来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我感到非常担忧的地方。
但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是必需的,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探究精神及生物科学素养,又能避免功利性的出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我还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也因此组织这个活动,希望群内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策群力,以期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