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纪实文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以情感促行动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纪实文本
枣阳市七方某某 文某某
【教学片段一】
师: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口吗?
生:中国大约有十三多亿人口。
师:是的。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算术题,一个中国人每天要消耗掉0.4公斤粮食,请问13亿中国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小组共同计算)
师:做完这道题,你想说什么?
生1:中国人每天要消耗的粮食很多。
生2: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小结:“民以食为天”,要解决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容易,也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无法解决的,你知道吗?(课件展示:非洲难民忍饥挨饿的画面,以及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画面)
师:第一张照片是非洲的现实情况,第二张照片是我们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画面。从照片中,你看见了什么?
生1:第一张照片,我看到了一个非洲的孩子在捡地上的面粉吃。
师:他为什么要捡地上的东西吃?
生2:因为他太饿了。
生3:他家里没有东西吃。所以他在外面看到有东西吃,他就捡。
师:第二张照片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有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在路边乞讨。
师:这三个小孩子的大小和我们差不多。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到了我们有饭吃,他们却没有饭吃,要么捡地上的东西吃,要么在街上乞讨。他们很可怜,我们以后要珍惜粮食。
【教学片段二】
师:俗话说“米饭好吃,田某某”,白花花的米饭是怎么来的?(课件展示大米的照片)请同学们听故事——《大米的自述》,从故事中,你能知道一粒米的成长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生听故事。听完后,生归纳为: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
师:这么不起眼的一粒粒大米却要经历这么复杂的过程。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也曾经和家长去地里干过活,干完活之后,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生1:我的腰是酸的。
生2:我的身上很疼。师:你干活的时间并不长,就有这样的感觉。那你有没有想你的家长干活后身体的感觉呢?
生1:他们身体是酸的。
生2:他们躺在床上不想动。
师:是的,一粒米看起来并不起眼,农民伯伯在背后却要付出这么多的劳动和汗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们要尊重农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珍惜,节约,尊重)
生2:我们以后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回归生活”的理念。设计时,依据教材,巧妙整合,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教学,以源于学生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促道德认知外化于某某,对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提升。
学生在做完“算一算”后,能够感知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但这些语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固有模式的对话,他们不是完完全全地发自内心。我利用课件,呈现了两张图片,一张是非洲难民饥饿的场景,另一张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两个瘦弱的小孩拿着饭碗坐在路边乞讨的画面。“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假如你是图片上的孩子,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这一系列的做法,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用生活事实说话,用真实的镜头说话,从而去认识农业、农民,感受农业、农民的重要,知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将知识内化于道德认知。
听完故事《大米的自述》后,学生心里也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在劳作时的不容易,但是这种情感体验缺乏震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讲一讲自己干完活后的身体感受,再讲讲爸爸妈妈干完活后的感受。因为班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的孩子,都亲眼目睹过爸爸妈妈干活的场景,甚至自己也参与过这种农活,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所以同学们的情感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爸爸妈妈身上出的汗”、“他们被太阳晒黑的皮肤”“沾满泥巴的裤脚”“双手上磨出的茧”等等,学生的情感在一步一步得到升华。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而情感在品德课中尤其突出,它是道德认知外化于某某的催化剂。学生已经有“尊重农民”这种道德认知了,自然外化于“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行动中。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纪实文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