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梅某某 房山五中班《花木兰》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爱浓浓GD”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2 14:27: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骨干教师梅某某 房山五中班《花木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房山区骨干教师远程网络培训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单位

**_*学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木某某》



教师姓名

梅某某

观摩课例设计教师

富霄菱



观摩课例课题

《春望》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应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和协作学习;它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时,为语文教学的新型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本课力图在朗读、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运用ppt等技术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同时利用网络邮箱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监督交流。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木某某》一文属于诗词教学单元,放在八年级,属于“课标”中所说的第四学段。本学段对学生诗词学习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除此以外,“学科改进意见”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针对以上要求,制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八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学生通过参考书、工具书、网络、电视电影等,对课文有一定了解。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复述课文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将课文的内容进行情节上的梳理,并结合重点情节进行课本剧的展演,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课文内容的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文,简要地复述诗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诗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概括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3.学习木兰身上的高贵品质,传承木兰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链接汉乐府诗词的特点,引领学生在诵读诗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进而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木兰身上的高贵品质,传承木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木兰身上“不慕富贵荣华、忠孝两全”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结合诗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概括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木兰身上的高贵品质,传承木兰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环环节一:导入

1.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2.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1.观看、感受影片段。2.看大屏幕,了解《木某某》相关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扩充视 野

影音资料播放

多媒体

Ppt

3



环节二:朗读文本感知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配乐)。

1.聆听教师朗读,并认真学习,用心体会。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

学生运用以上规律诵读全某某,感受乐府诗的韵律美。

多媒体

Ppt



3





环节三:悟读文本

环节四:疑读

文本拓展

教师:提出相关任务及要求

1.我们已经基本理顺了文章的大意,那么,谁来给大家复述一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诗歌是配乐歌唱的,这篇文章多数句子为五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会是什么效果呢?谁能选一首音乐给大家吟唱一段?(提醒大家吟唱时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文章共分三大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详略时时煞费苦心的,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场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编写课本剧并展示。

4.同桌互相交流,谈谈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教师:本文虽然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可细读之下还是有些疑惑。

疑惑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吗?她是怎样掩盖这个明显的特征的?替花木兰设想几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疑惑二: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数字“十二”和“十”?

疑惑三:花木兰家乡真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吗?为什么每处只买一样东西?应该怎样理解“东市买骏马XXXXXXXXXX北市买长鞭”四句?

1.学生复述故事,学生补充、点评。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配上文中合适的段落进行吟唱,并互相点评。

3.小组合作探究文本的两个大场面描写“出征前”和“征战归来”,编写课本剧表演,

4.生生合作,探讨木兰的形象特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木兰。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探究花木兰掩盖大脚的方法,各抒己见,并展示探究结果。

2.教师做适当点拨引导,讨论后明确。

3.结合文本思考并回答,生生互相点评,教师做恰当小结。



培养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熟悉内 容

积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培养结合文本内容品析人物形象的习惯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的信息概括和提取能力。



多媒体

Ppt

多媒体

Ppt



15

10



环节五:课堂反馈文本达标

教师提出以下具体任务:

1. 无论木兰是一个英姿飒爽巾帼英雄还是一个可亲可敬的邻家女孩她身上优秀的性格特点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木兰到底长什么样子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在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为木兰加一段合情合理的肖像描写,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具体形象。

教师提示:身着女装的形象或身着戎装的形象。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思考并回答: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原因是什么?



按教师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要把相关的问题答案条理清晰的呈现在导学案上。

训练学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品析方法总结归纳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人物肖像描写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



多媒体

Ppt



10



效果评价

师友间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独立完成

查漏补缺

小练习

1



环节六: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汉乐府诗词对人物塑造的巧妙手法,也领略了木兰既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邻家女孩的忠孝集于一身的形象,而且还加入了我们自己对木兰这一形象的创造,使之不但有内在的心灵美,而且更有外在的形象美。这些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

结合老师的分析,理解感悟木兰的人物形象

强化记忆

深入理解

Ppt展示

2



环节七:课后作业

教师:从下面任务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

既然木兰如此的优秀,课后请你为木兰写一段赞美的话或一副对联?

要求:1.赞美词字数在100——150字之间。 2.对联最好是七言。

完成后发到我的邮箱

zgjlsp@163.com谢谢!

巩固训练

Ppt展示

1



板书设计



忠(金戈铁马)巾帼英雄

木某某 木兰是忠与孝的完美结合体

孝(可亲可敬)邻家女孩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自评 互评 师评

检测题:

既然木兰如此的优秀,课后请你为木兰写一段赞美的话或一副对联?

评价量规评价量规

1.赞美词字数在100——150字之间。

2.对联最好是七言。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十至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教学媒介和载体的限制,传统的诗文教学中老师夸夸其谈,不厌其烦的讲解,仔细分析,学生拼命记笔记,背笔记,或者逐字逐句抄写,一字一句的解读。这样学生们一般能记住课堂内容的50%,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接受和占有、存留将大大超过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木某某》教学设计,将故事用影音资料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形象感,加深了记忆。将重点问题展示给学生,边看边思边解读,随时清晰的出示答案,学生看得清,记得住,印象深.这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广泛,使练习游戏化,促进了学生记忆,强化了认知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及活动改进设想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影音资料的大量介入,把以往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可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二是以往单纯的注重对诗词的死记硬背,而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果。三是在课堂反馈和作业布置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形式和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不足:学习在品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时出现了脱离文本现象,学生的思维定式问题有待于解决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骨干教师梅某某 房山五中班《花木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