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五年级上册学生常见简便计算错因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五年级上册学生常见简便计算错因分析
罗木小学 温艳美
简便运算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计算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的体现,是学生运算技巧的综合反映,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由于简便计算能化繁为简,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还是颇为浓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同事也发现简便计算的类型繁多,时常导致学生头脑昏花,张冠李戴,错误连连。是否应该简便,到底怎么简便,成了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那么学生在简便计算中究竟有哪些错误类型?出现错误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错因分析:
1.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不透
在学习之初,有些学生对运算定律没有完全理解,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操练。久而久之,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就更加不透彻,导致简便过程不完整。如:48×(100+2)=48×100+48,168-56-34=168-(56-34),1000÷25÷4=1000÷25×4……这些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只记住了部分形式,而没有完全理解。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
在学习小数和分数的基本运算时,部分学生对于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掌握不够扎实,似是而非。因此,在简便计算时过程不完整。如:154+72+152+75=(154+152)+( 72+75)=1516,7.08+0.156+1.92=(5.08+1.92)+0.156=0.856……这些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对分数约分和小数加法只掌握了一点,没有完全理解。
3.粗心大意,抄题不仔细
要进行计算,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此外,在草稿纸上演算后,又要把计算结果或符号抄在作业本或试卷上,此时,由于学生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欠仔细,从而获得了模糊的表象,出现感知错误,因而使信息失真,造成抄错数字、符号等情况。如把35写成85,把“-”号看成“÷”号,把“+”号看成“×”号,这必然会造成计算结果错误。
4、注意力分配能力差。
有些学生在计算时,特别是遇到数字较大,运算符号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计算错误,如在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忘加进上的数和减退去的数等等。
5、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如0写得像6, 5写得像8,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小组成员经过反思、讨论,决定在平时的教学和辅导中,重点抓学生对简便计算模型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知识,并且规范书写,达到学会简便计算的目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五年级上册学生常见简便计算错因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