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马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有理数的加法
研修主题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
姓名
马某某
工作单位
富县沙梁初级中学
学科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1、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
2、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3、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数学重点:
1、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2、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在此前学习过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小学时侯数的四则运算。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由于刚从小学升入中学,以及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和学生的大脑智力发展情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高。所以在数学上会注重一些形式来呈现知识,但是也保证不失数学的本质。
学生的情绪:在开学以来通过观察与接触,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在学习上主动,和对问题的求知欲强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活生生的原形,并不是横空而出。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知识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合理、灵活的运用。
探究新知 探讨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2、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
提出问题: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适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探讨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问题1、我们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先由教师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举不同的数来验证)
问题2、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叙述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呢?(这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
教师归纳后板书:“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问题3、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示吗?
由学生回答得出a+b=b+a后,教师说明:
〔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如:既可成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
(2)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2、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基本步骤同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加法运算律对所有有理数都成立”目前只能直接给出,让学生举例尝试只起到验证的作用。要让学生举不同的数验证,是为避免学生只由一个例子即得出某种结论。鼓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贻论或规律。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思考: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时,还能使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吗?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并举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例1计算:
(1)16+(-25)十24+(-35);
(2)(-2.48)+(+4.33)+(-7.52)+(-4.33).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如第(1)题,教师板书:
解:(1)原某某=16+24+ (-25)十(-35)(此时教师问:依据是什么?)
=(16+24)+[(-25)+(-35)〕(依据是什么?)
=40+(一60)
=20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顾复习
学生回答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答问题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归纳后板书
讨论交流
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课在开始时就先复习小学时学的加法运算律,然后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然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尤其是鼓励学生多举一些数来验证,其意义首先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结论;其次也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对于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要适当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八、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1、160+(-10) 2、(-10)+(-1)
3、6+(-6) 4、0+(-3)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引导.
2、重视数感的培养.学生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能力的生长点,数感也是如此,例2中在计算之前让学生估算之意就在于此。
3、有理数的运算,既要注意减少一些繁、难的练习题,又要注意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更要强调的是算理,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计算的依据。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马某某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