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历史考试的一种常见题型之一。它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并要求在新情境中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类题目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审题和解题技巧。为此本文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介绍一下此类题目一般性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宣言》 1.材料中“三大盟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它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上述材料是什么文件的内容?它是何时签订的? 3.满洲、台湾、澎湖列岛是何时通过何方式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又于何时回到祖国怀抱? 4.此宣言的发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解题分析:本题只提供了一则文字材料,但所涉及的内涵却很丰富,既有世界历史,又有中国历史,通过文字的引导,设计出四问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回忆、联想等方式找出此则材料的出处并与课本知识点相链接。阅读后发现这则材料在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见过,这样就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解题的背景材料。其次看清所设的问题是几个,审清所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三,看一看每一题的分值,确定回答内容的详略。第四,看一看有没有开放性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读后发现第四问即是开放性问题。第五,看一看答案是否有规可循。读后发现有的答案在课本之上,有的答案在所给的材料之中,有的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根据设问及阅读材料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①中、美、英三国,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②《开罗宣言》,1943年冬;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满洲;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④历史意义:为战后处理中国问题,提供了依据;现实意义,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反击“台独”、“两个中国”言行的主要法律武器。
通过上面例题的解题分析,可以总结出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阅读材料,找到切入点。材料是引出问题的依据,是与教材中某一知识点密切相联的。对答题者来说,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一般应读三遍,在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通过回忆、联想等方式,确定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进而了解与此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基础知识,从中抓住或体会出作者的命题意图,这样就能为后面解答问题,准备条件。 二、看清问题,审清题意。阅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体会设问意图,都是为解答问题服务的。因此在解答问题前,一定要看清是几个问题,分别问的都是些什么,对这些问题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看清了问题,审清了题意,才能组织相关的知识去准确解答?所设的问题。否则会漏答,错答或答非所问,即犯下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三、根据分值,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时,注意每小问的分值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往往暗示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回答,这样既把握了要点,又节约了时间,同时对答案内容的多少也作出了暗示。分值大,回答时就详细些;分值小,回答时就简略些。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四、问题解答,有规可循。材料题所设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学过的教材,离不开材料本身,因此又是有规可循的。一般说来,它的答案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所学的教材中,如例题中的第二问答案《开罗宣言》,1943年,即在初三年级所学的世界历史第二册课本之中,二是答案来自材料本身。有时材料题所设的问题答案,就在给出的材料之中,如例题第一问中,进行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即是材料给出的。三是平时知识的积累。如例题第三问中的满洲、台湾、澎湖列岛这些知识点都是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及。
五、对开放性的问题要决不放弃。在材料题所设的问题中,最后一问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它常常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热点、焦点有关,所设问题,看似很难,无从下手,其实是考生最易得分的题目之一。因为只要找到了切入点,按照问题的思路,用所学的知识来联系实际或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或者结合自身情况来谈,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到一定的分数。因此对开放性的问题,要积极应答,决不要轻易放弃。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