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雨霖铃》教学设计 Word 文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雨霖铃》教学设计
*** 牛某某
教学目标
1.品味柳词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感知本词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刺杀秦王时的别离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XXXXXXXXXX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而恰是这苦痛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遥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柳永的一首别离诗——《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读作者,明确目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1.听《雨霖铃》歌曲,在歌声中感受感情基调。
想一想: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是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流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听范读。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想一想:
A.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参考: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词中哪句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自由朗读——指导朗读——指明朗读——学生齐某某。
1.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4)第四次读:配以音乐,学生轻声齐某某。
方法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风格
1.老师作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品味步骤:
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
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1)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由意象品味意境。
设图一:别离图(明代的《雨霖铃》插图)
请学生加一标题并说明理由,参考:执手相看。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词人渲染这幅“别离图”选取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意象: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 、晓 风 、 残 月、暮 霭 、烟 波。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小结:这一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美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唯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柳词的美,在于“情之真”,只因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
(2)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投 影 :“耆 卿 ( 柳 永 )词 曲 处 能直 , 密 处 能 疏 , 险 处能 平 , 状 难 状 之 景 ,达 难达 之 情 , 而 出 于自 然 。”——冯 煦 《 蒿 庵 论 词 》
如 何 理 解 这 句 评论 中 的 “自 然 ”?
明确:“自然”既指感情之的自然,也指用的自然。柳永词以本色的语言、白描之笔来塑造形象,犹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投影:苏轼问别人:“我的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晚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师: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从上面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柳永词的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缠绵悱恻。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某某“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2.小组交流讨论。
师: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例句参考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参考: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秋有萧某某,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落寞,更兼雨后带凉意。词人,一个“对”字让人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长亭。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参考:这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高度压缩精练。“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参考: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这种时候,纵有千言万语也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望泪眼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非常真挚动人。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某某的《江某某》,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某某张某某
隋某某,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4.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六、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雨霖铃》教学设计 Word 文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