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珍珠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珍珠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泉水叮咚响》)
2、交流:同学们,听着这美妙的歌声,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事物或画面,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泉。)
3、汇报:结合课前的预习,你对泉水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后的资料袋说出自己的预习收获。)
4、小结: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作者的家乡,去看一看那里美丽神奇的珍珠泉。(补充课题:珍珠)
一、以问促读
(一)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
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二)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
(三)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二、以疑促读
(一)请同学们再次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一)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二)全班朗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2、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再读,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一嘟噜一嘟噜,扑哧一笑”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问句,都要体现“有趣”。
(二)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三)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一)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三)其实,我们学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一)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二)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出示课文插图,为课文插图写解说词。
《珍珠泉》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板书‘珍珠泉’”。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
二、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流动的美,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在读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通过自由朗读,指名分段读、同桌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学生读通课文是老师教学的基础。我们有时候总是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压缩学生读书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读不熟课文,也就没有办法真正读懂课文,而此时进入阅读分析交流是无效或低效的,即使能够把可以讲的内容都“讲”完,也并不能达到略读课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的目的。精读也好,略读也罢,都要以学生读书为本。
珍珠泉的主要特点有清、绿、活。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某某,重点处理了“水是那样绿,绿得XXXXXXXXXX”“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XXXXXXXXXX”这个句式,采取引读的方式:老师引,学生读;指名引,其他读;男生引,女生读。学生读得很有兴致,读出了喜爱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了句式,同时了解了珍珠泉“清、绿”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从具体语句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细腻生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成功之处:文章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在上学期的习作练习中,如何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是学生习作最大的难点。为了给习作作好有效的铺垫,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教学时,把语言文字描写最生动的2、3两段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描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理解作者如何把珍珠泉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
败笔之处:在学习本文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我以为他们预习的很充分了,简单的提问了几名学生(他们是自己举手要求回答的),忽略了潜能生,致使在进行讲读课文时出现了他们不明白很多问题。这是我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
再教设计: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如何让学生作文觉得不那么难,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习作的角度多考虑考虑,指导学生一文一得,多一些习作的感性积累和认识,日积月累,对学生的习作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珍珠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