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本文由用户“tengteng亲故”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9:13: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三维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散文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句传情,激趣导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某某《燕某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写秋的诗句,体味其中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走进达夫内心世界的兴趣。

【引言】

? 秋天犹如一本情感丰富的书,有人读出感伤,有人读出欢乐,也有人读出壮丽、豪迈。可以说,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而又不同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某某,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蜻蜓点水,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提问: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色?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

2、点拨讨论

【讨论明确】

特点:清、静、悲凉

段落:3—11段集中写秋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既可以解决生字词,同时,也有目的的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为下面的分析埋下伏笔。

三、解剖麻雀,品读细究

1、问题引导,探究品读。

【问题一】课文3-11段中,哪些词语描绘了“秋色”?哪些词语描写了“秋声”?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点拨】

(1)观秋色

①词语:芦花、柳某某、夜月、天空、牵牛花、灰土、落蕊、青布、枣子

②特点:冷清

(2)听秋声

①词语:虫唱、钟声、鸽声、蝉鸣、风声、雨声、人声

②特点:寂静(以动衬静)

【问题二】从课文中,能品出怎样的“秋味”?

【点拨】

秋味——悲凉,置身于冷清的环境中,寂静的天空下,怎能不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悲凉”呢?这正是郁达夫所要深蕴与文中的“秋味”。为什么郁达夫要极力描绘这种秋天的“悲凉”呢?

【补充】

①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②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

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问题三】文中描绘了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点拨】

特点:慢、润、淡

作用: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讨论,既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一目了然,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真正的品出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里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的独特之处,并加强了合作,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2、教师总结,点出灵魂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将他心中的孤寂与悲凉,倾泻于他笔下的“故都的秋”中,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尽现读者眼底,景物世界就是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全文完美的将景与情统一,情驭景,景某某。?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究,适当的时候,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播放录音,重温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录音,能让学生对全文情感有更清晰的把握,提高他们朗读抒情散文的能力。

四、能力提升训练

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

例句: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墙内外; ?

在???? ??????;??????

在 ;

在 ;

在 ;

【参考】

①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

②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③在秋雨的每一滴雨滴中?

④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设计意图:与高考题型结合,学以致用,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

【板书设计】

?

?

观秋色——清

?

故都的秋

听秋声——静

?

品秋味——悲凉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作为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教学,它既要落实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基本目标,又要志在长远,给学生一块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