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位置 上下 前后
姓名:
华某某
工作单位:
***小学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某某,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头左右两边屹立着的三面红旗仿佛正迎风招展,好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色。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
二、教学目标
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五、教学策略选择
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位置的不同,并直接运用到课堂上进行位置小游戏。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通过视频和PPT演练能对上下前后基本掌握。
七、教学课件
图片 实物 ppt
八、板书设计
板书: 上下前后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 ,知道表达位置方位但是不能正确书写,需要加强。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