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姓名: 张某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 165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中国潮”。“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与传教士。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夫子的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情,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提问:(1)中国潮影响了欧洲各国哪些方面?
(2)这些影响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新课讲授】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3、“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 )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口头采访、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和途径,对自己家乡的文化进行观察、分析,撰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