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ctsfelix”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8 14:25: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空气



姓名:

赵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初三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这一课是人教版化学初中教材第二单元课题1,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等,本课通过红磷燃烧实验,探究空气成分含量,从而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并由空气成分表引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些常见物质的种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掌握红磷与氧气的燃烧反应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进行验证实验,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第一章“对吸入气体和呼吸气体的探究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这些物质。但并不清楚氧气在空气中的具体含量,所以可以通过提问“那空气中氧气到底有多少”让学生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ppt上出示了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猜谜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教学



【新课讲授】

环节一:空气的存在

师:对!是空气,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同学们想一想,设计一些小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用手扇动空气,会有风,那是空气在流动。抖动塑料袋后再系上,塑料袋鼓起来了,是空气撑起了塑料袋。

师:很好!非常棒!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空气,可刚才的实验证明空气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周围各处。



思考问题,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思维



环节二:空气的组成

师: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生: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灰尘等。

师:我们现在知道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灰尘等物质。但在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是众多化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才探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其中就有著名化学家拉瓦锡。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且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书的26页,了解一下。

生:看书P26

师:【板书】一、空气

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组成,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连续加热后,发现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的空气体积减少了1/5体积。研究剩余4/5气体发现其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拉瓦锡认为这部分气体是氮气。而后,他又将红色粉末物质再加强热,得到汞和氧气,且氧气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溶液减少的体积。将这些氧气和剩余的气体混合后,所得气体的性质和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由此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这一结论。

师:我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人云亦云”,那氧气是不是占空气总体积的1/5呢?能否用实验进行验证?

生:可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大家看一下实验2-1,注意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2-1]实验步骤: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将集气瓶剩余体积平分为五等

份,并做好记号。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待反应完全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师:由于时间关系,前两步我已经完成了,现在我应该干什么?

生:添加红磷,点燃,迅速塞进集气瓶。

师:(演示实验)在我做实验的时候大家应该干什么?

生: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完后)师:你们观察到了怎样的现象?

生:红磷燃烧,冒白某某。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摸一下集气瓶,看看有什么现象?

(上台的)生:集气瓶是热的。

师:这说明我们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现象?

生:放出热量。

师(展示讨论问题):在等待集气瓶冷却的时间里,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若实验失败,可能原因是什么?

生:交流,讨论。

师:评价学生讨论结果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②红磷要过量。

③选择的燃烧药品,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反应只生成固体。故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

④必须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⑤集气瓶中要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同时吸收五氧化二磷,以减少占用集气瓶内空间)

【引导学生思考,没做到这些事项后导致的后果。】

(装置冷却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现象。若实验失败,播放实验视频,观察现象。)

生: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师: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约1/5。

师:说明拉瓦锡的实验结论正确吗?

生:正确一半。空气中除氮气和氧气外还有水蒸气等。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 、 氧气21% 、 稀有气体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师:我们可以编造一个口诀来帮助自己记忆空气成分,比如:空气成分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百分体积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

环节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师:[过渡]像空气这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例如,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澄清石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生:糖水是混合物,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

师:那大家现在会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了么?我们学以致用,通过两道习题检测一下。

1、下列名称中有水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纯净水

C 冰水混合物

D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2、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蒸馏水

B、汽油、柴油

C、蓝某某、干冰

D、洁净的空气、纯牛奶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看书,归纳,总结拉瓦锡实验

培养学生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



看书-观看演示实验(红磷燃烧)-小组讨论误差产生原因-空气成分-混合物、纯净物-习题练习-回顾



六、教学评价设计



回答问题正确记10分,没被提问的同学自我评估,能够答对问题记10分,计入总分共5个问题,40分为有优秀



七、教学课件





见附件



八、板书设计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使集气瓶内外产生压力差,烧杯内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烧杯内水的体积约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装置

(3)现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某某,放出热量,松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4)反应: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化学反应式)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有固定的熔、沸点)



九、教学反思





1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语言准确性不够,常出现无意义的废话

2本课的难点也是重点——红磷燃烧实验的误差分析,花费时间太少,导致课堂节奏过快。

3学生活动过少,整堂课还是教师过多的在讲,给学生自己学的机会过少。

4板书空气含量饼状图时,体积划分不够严谨,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