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撰写时蓝色文字可以删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氧气的制取
姓名:
单某某
工作单位:
黄梅濯港镇中学
学科年级:
九年级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题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进行学习,在选择实验收集装置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也是进一步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分为两部分,包括制取氧气的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有学生来制取并探究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制取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所用药品
理解分解反应的特征,会辨析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评价实验方案,关注绿色化学
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学生在这一节已经了解了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注意事项。
2.学生在本学科上已经知道要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化学反应)、实验结论的探究方法来学习。
3.预习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制取的三种方法,并预习实验操作,思考为什么,然后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用什么方法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学生上台演示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
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
等方面考虑。)
思考、讨论、发言
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过渡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观察现象;[来源:***ZXXK]
完成教材中[实验2—
5]的表格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比较实验现象的不同,形成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课题3 氧 气 的制 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分解反应:一变多。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演示实验没有做到可视性,让每个同学都观察仔细。
2.本节课重难点不够突出,可能跟语调语速有关。
3.本节课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没有灵活机动的让学生思考探究原因,而是草草了之。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