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对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醇厚的中原韵》的整合。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传统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在高中进行的汉族民歌的教学中,我没有从民歌的三种体裁切入教学,而是将汉族民歌的教学上升一个层次,重点讲其南北音乐不同的风格,更能体现高中音乐学习的特点。
说到少数民族的民歌,同学们了解的曲目甚多,《哇哈哈》、《敖包相会》、《阿里郎》等等。作为汉族人,反而对汉族民歌了解甚少,为了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汉族民歌,这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欣赏为主,注重了情感的渗透。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汉族民歌的美感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氛围, 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茉莉花》等汉族民歌,从而了解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民歌的艺术性,并学习演唱了中国最著名民歌《茉莉花》,并建设性地引导同学从流行歌曲中寻找汉族民歌的艺术元素,让学生从日常的音乐欣赏中留意中国民歌的无所不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的整合不够,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山歌、号子、小调的艺术特点基本了解,但是不能明确区分,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汉族民歌的悠久历史、艺术特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本课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对民歌的探究的好奇心,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关注汉族民歌!
本课“以小见大”,从学生熟悉江苏的民歌《茉莉花》着手,增添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一南一北两类对比最明显的汉族民歌切入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分析了南北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还分析了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作为音乐课,更重要的还有民歌是如何使你感受到它的地域特点的,在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上是如何表现的,演唱上是怎样表现的,我认为在整节课中一定要有此方面的分析。最后我用宋祖英的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茉莉花》进行总结与提升。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