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稿

本文由用户“homefunny_vip”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21:02:1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汉族民歌》

学校:*** 教师姓名:郭某某

学 科

音乐

教材名称

公共艺术(音乐篇)

教材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节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 题

《汉族民歌》

年级

导游二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1.《汉族民歌》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二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内容。《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歌曲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

2.大纲基础模块中提到提高学生欣赏能力,要分析音乐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我国民歌的社会性、多样性,我将《中国民歌》这节课分为两节课来讲。本节课选用“汉族民歌”为主题,让学生感受“汉族民歌”的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1.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导游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个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但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

2.导游专业部在一年级时上过音乐课,对音乐知识有过接触,对某些概念或音乐术语能够理解,尤其是班里有3名合唱团的成员,能够带动全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设计思路

1.中职专业的音乐课教学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美育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创设情境,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优美的歌声中,理解歌曲内容,知道汉族民歌的形式,感受歌声带来的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聆听、分析、总结,归纳汉族民歌的特点。

情感目标:根据歌曲的意境,联系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民歌,分类、归纳汉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汉族民歌的形式。



教学

思路

情境导入—知识解读—聆听欣赏—课堂训练—扩展训练



教具

多媒体



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感知法:引导学生聆听,整体感知歌曲内容,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乐曲分析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法

1.鉴赏法:通过对歌曲的欣赏、感受,分析歌曲的特点。

2.合作交流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情景

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情境导入(3分钟)

课前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并播放2008年奥运会时《茉莉花》出现的场景。

(教师随着音乐哼唱歌曲,并鼓励学生一起唱。)

上课后教师提问:

1.同学们,大家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

2.提问:是什么地方的歌曲?

3.引导:

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闻名世界的歌曲,在国外听到《茉莉花》就会想到中国,它已成为中国符号。在2008年**_*期间更是多次响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知道吗?这么优美动听的旋律,不是哪位大师写的,而是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民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民歌”的魅力。

(板书:中国民歌)

哼唱《茉莉花》

回答

回答

聆听、揣摩

用熟悉的旋律,营造课堂气氛,并缩短学生与民歌的距离,用语言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心理。



二、

知识解读(5分钟)

播放不同民族的歌曲图片

1.提问:

什么是民歌?

明确:

民歌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歌曲。

2.提问:

你知道哪些民歌?

明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并以不同的形色传递着。其中汉族,由于人口较多,文化发展历史也较长,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先探究一下“汉族民歌”。

(板书:汉族民歌、其他民族民歌)



回答

理解、揣摩

回答

理解、揣摩

1.开课点题,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范围。

2.通过学生回答,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3.通过语言介绍,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到“汉族民歌”。



三、

聆听欣赏(26分钟)



在教师语言创设的情景下欣赏歌曲

提问:

上课前,我们听到了那首优美的歌曲?

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闻名于世的美妙的歌曲。

1.聆听歌曲《茉莉花》

提示:用心聆听

提问:这首歌表达的意境?

归纳、纠偏:

(1)意境: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实际上是渴求爱情的心理。

(2)介绍《茉莉花》的背景。

(3)小调的特点:结构规整、旋律优美、表现力强、易某某。

(板书:小调及特点)

播放视频:河北、东北的歌曲《茉莉花》

与《茉莉花》不同,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小河淌水》。

2.聆听歌曲:《小河淌水》

提示:用心聆听,感受与《茉莉花》的不同之处。

提问:

(1)歌曲表达的意境?

(2)与《茉莉花》在表达爱情时有何不同?

(3)你喜欢哪种方式表达爱情?

归纳、纠偏:

(1)意境:在舒缓的节奏、质朴的歌词中直接表达着爱情故事。

(2)介绍《小河淌水》的背景。

(3)山歌的特点:演唱自由、音调嘹亮、悠长、气息宽广。

(板书:山歌及特点)

播放视频:芭蕾舞《小河淌水》(片段)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方自由抒发情感的一种歌唱,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演唱的歌曲,感受不同之处。

3.聆听歌曲:《川江号子》

提示:用心聆听,感受歌曲的节奏。

提问:歌曲表达的意境?

归纳、纠偏:

(1)意境:纤夫在江边用力拉纤,船在江中穿梭的场景。

(2)介绍纤夫拉纤的背景。

(3)号子的特点:节奏简单、一领总和、即兴编词、即兴演唱。

(板书:号子及特点)



回答

用心聆听

回答:阐述歌曲表达的意境。

理解、揣摩

理解

阅读教材15页和13页,寻找关于“小调”的叙述,总结“小调”的特点。

观赏、感受

用心聆听

回答

回答

回答

理解、揣摩

理解、记忆

阅读教材14页和13页,寻找关于“山歌”的叙述,总结“山歌”的特点。

观赏

用心聆听

回答:表达意境

理解、揣摩

理解

阅读教材13页,寻找关于“号子”的叙述。总结“号子”的特点。



1.学生通过聆听三首歌曲,阐述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歌曲的鉴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总结出“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3.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记忆。

4、通过视频、游戏扩展学生对民歌了解的知识面。





课堂

小结

1.汉族民歌的三种形式?

2.三种形式在什么地方演唱?

3.三种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回答

回答

回答





四、

课堂训练(8分钟)

播放

歌曲

分别播放以下几首歌曲:

《回娘家》—河北—小调

《十送红军》—江西—山歌

《卖汤圆》—台湾—小调

《劳动号子》—号子

《小放牛》—河北—山歌

《东方红》—陕北—山歌

《船工号子》—号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甘—山歌

提问:歌曲属于哪种形式?



抢答

通过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强化学生对“汉族民歌”三种形式的理解和记忆。



五、

扩展训练(3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

布置任务:(二选一)

1.小组在课后收集一首民歌,分析歌曲的出处,特色等问题,并能够演唱。

2.小组在课后根据“号子”的特点创设一个小游戏,体验“号子”的魅力。

提示:

下节课将通过比赛的形式区分各组的表现,表现好的小组,成员将获得“量化考核”加分的奖励。

学生分组,给小组命名。

根据本组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任务。

1.学生自主学习,扩展学生的对民歌了解的知识面。

2.通过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任务。

3.通过对任务的选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六、

板书

设计

汉族民歌



七、

教学反思

1.对课堂上体验民歌很感兴趣,学习兴趣很高,很好的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引领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概念讲解把握的不够好,没有区分好音乐课与欣赏课的侧重点。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