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3

本文由用户“wannabe3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22:42: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任县中学 李某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并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





2、过程与方法: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愤懑;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诗人鲍照才华横溢的敬仰。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1、自主 合作 探究法 2、诵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以课下题注为准,?自己作“作者挡案”,课上交流。? 3.预习案完成。4.多媒体电教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



预习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2.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某某。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1.给下面字词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阅读读多思考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一定注重预习,希望尽快可以在课前熟悉课文







2.解释下面字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4 . 默写整首诗。注意难写的字词,可在旁边多写两遍。

-------------------

————————————————————

————————————————————

————————————————————

------------------------------------------------------------------

5,把自己对诗歌每句话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注意书写规范工整



课

导学案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某某,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思考问题

1.预习检测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 )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某某,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次年,任刑狱参军,人称“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一生( )。

(2)代表作:( )( )( )

(3)创作背景: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 )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 )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 ) “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某某为之叹息( )   



问题法。问题如果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深度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课

 2、诗文分析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愁。“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总结出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比兴。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说明了人机遭遇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但作者认为这样不公平,对不公平的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结合全某某,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由第一句引发而来,命,就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齐读后四句,思考:

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歌唱《行路难》”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总结情感:“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2)“心非木石XXXXXXXXXX不敢言”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这样悲愤地大吼一声,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愁之源”,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些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课

 (4)概述总结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酌酒原为排遣情绪,但满怀郁抑的悲愁不是酒就能驱散的,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趁着有酒意,高歌了一曲行路难,反而会使得狂澜激发出来,长歌当哭,是多么悲烈。可见这首诗歌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一个悲情难泄的诗人形象。

5、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完成下列表格。

思想内容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愤懑不平



深受乐府影响,语言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李白



悲愤

豪情

自信







?2、思考: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某某“吞声踯躅不敢言”,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原因?

(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鲍照, 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挖掘诗歌内涵。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阅读其它诗歌作品,锻炼自己阅读诗歌的能力。



课

 三、作业布置

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并默写这首诗。??

示例: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某某?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某某《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这单元着重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其次,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做得不是很好,诗歌本来就博大精深,情感内涵深厚,读不懂导致同学们对诗歌很少感兴趣,后来想应该在课件下点功夫,多布置一些和这首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比如开端是用常见的自然现象起兴,比喻人生门第不同,命运不同,隐喻诗人内心的不平,就可以加用水四流的照片,动态视频,和他们自身生活相关,和诗歌内容联系紧密,使得同学们对相关诗句理解更透彻,也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展示的环节上也有问题,我发现在这个环节中,能踊跃站起来自信展示自己答案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其他人很少参与进来,也就是参与感不够,积极性不高,这些同学中也不乏有成绩很好的同学,那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个展示环节,课下和其他同事商讨,感觉用当堂评价机制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用小组积分制度,个人加分可以带动小组增分来进行。让同学们更有一种荣誉感,团队感,你不是一个人,是一名小组成员,你的表现和整个小组得分相关,当堂评价要实行量化,最终加入到个人期末评价系统中,我想就这样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课堂。

还有课堂进行中另外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书写不规范,答题语言不规范,答题步骤不全这些现象。我想着就是平时在上课探究问题时,只注重思路和讲解重点的原因,那就应该在讲解问题时,把高中涉及到的相关类型的答题模版

?????????????







步骤,规范的语言都一再强调,让同学们熟记,然后自觉运用。

最后鲍照《拟行路难》这首诗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灵活组织句子。头六句巧妙运用五七言名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结尾两句采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时应比较李白《行路难》鉴赏。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默契配合,语文课堂方显得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从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