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ws1989122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14:45:48 举报文档

以下为《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体验。

2、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其一,补充教学材料:如示例、图片、资料等。其二,充分利用和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其三,利用江西省特色资源为实例,实现教材本土化。其四,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创设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该节内容的教学分为2课时,第1课时完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第2课时完成“种群的其他特征及他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的概念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认同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养成主动关注身边环境的习惯,体验学习快乐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展示南极帝企鹅图片。

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从分子水平看: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物质呢?

从个体水平看:机体要维持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

从群体水平看: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总结,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思考回答:核酸和蛋白质。

观察、归纳。

通过图片,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回顾旧知识,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上升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



二、展示课题

[课件展示]种群(population) :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思考]:判断以下哪些是种群?

鄱阳湖中的全部鲫鱼。

鄱阳湖中的全部鱼。

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全部鲫鱼。

[邀请]: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

观看课件、思考。

讨论回答。

概念要点:

一定地域内

同种生物

全部个体的总和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三、新授知识

(一)种群的特征

[思考]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种群有哪些特征。

总结: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1.种群密度

利用影片《阿凡达》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望天树的情境,引出种群密度。

[提问]:用概念来描述种群密度?

[课件展示]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注意]种群密度单位。

观看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观看课件、思考。

看书阅读,回答问题。

思考,指出采取保护、防治措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些生物的种群密度。

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入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适当利用英语,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探究活动]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纸,假设这幅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红色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绿色三角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分组讨论(4人一组)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小组讨论后请一位代表说出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

通过已发表文章了解林业工作者是怎么得到云南望天树种群的种群密度。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分组讨论]

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3.样方的大小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课件演示]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学生各自采取方法估算。

?

?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阅读文章中的调查方法。

?

?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法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了解科学研究过程。



游戏活动

[课前准备]黑白围棋子、烧杯、布袋等。

[要求]尽量发挥各自的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白围棋子的数量。

小组讨论后,可上台进行演示。

[注意]只取一次样误差较大,要重复几次后取平均值。

分组讨论估算方法,汇报并演示估算方法。

通过游戏,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做铺垫。



(2)标志重捕法

[问题探讨]帮助我省婺源县荷包红鲤养殖户估算渔塘中红鲤的种群密度。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课件中利用动画演示标志重捕法。

[示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只/公顷)。

介绍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思考、讨论。

?

? 阅读教材62页。

?

?

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省特色,实验教材本土化。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小结与练习

组织学生回顾本课时学习的内容。

强调所介绍的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注意事项。

布置练习:教材63页基础题1、2。

讲出主要内容:

(1)种群密度的概念。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独立完成练习。

梳理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

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课后调查

用样方法校园中某处草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参照教材第61页[探究]完成调查。

在实践中运用所用知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